遺體捐獻 路還有多長?
由于還沒有接受單位,一些有意愿的市民仍只能“紙上談兵”
捐出一個遺體,可能幫到許多人。遺體捐贈、器官捐獻是近兩年來才出現的新鮮詞。去年,福建省出臺了相關條例。在對遺體、器官需求越來越大的情況下,廈門遺體捐贈這個新鮮事,正在遭遇無接受單位、難以操作、捐獻者少等尷尬。
七旬老伯想捐遺體
老黃住在湖里區,74歲,今年3月份,老伴因食道癌去世之后,他就產生了捐獻遺體的想法。老黃是漳州漳浦人,17歲開始在運輸部門干到60歲,退休后又到廈門大學看過門,生有3男3女,連孫子都有了。他說,與其把遺體拿去燒掉,埋進土里,不如把有用的部分捐出來,用來幫助人。
直到今年8月份,他還不知道誰能在他死后把遺體捐出去。8月8日,他又想起這事,認為醫院應該可以把遺體捐出去,便撥打電話與某醫院聯系,但被告知院方沒有遺體接受權利。老黃又輾轉找到市紅十字會,終于找對了單位,但只能先報名,沒有表格或申請表可以填,因為廈門還沒有有資質的遺體接受單位。
《福建省遺體和器官捐獻條例》2005年9月1日起施行,條例中規定,各級紅十字會是遺體和器官捐獻的委托單位。截至日前,記者到廈門市紅十字會了解到,已有49人向他們報名,老黃是最近報名的一個。
條例規定,遺體接受單位需符合相關條件,并向省紅十字會登記后方能有效。廈門已推舉相關單位作為接受單位,還未獲批,現在只能先接受報名,無法具體操作。“萬一有報名的捐獻者突然發生意外,也沒辦法立刻把遺體捐出去。”記者采訪中,一位同樣有捐獻意愿的女士說。
家屬反悔怎么辦?
記者隨機采訪了5位有意捐獻遺體者,他們的想法大多是自己決定的,未和家人商量。這也成為未來操作上的困擾。“畢竟是死人,不是普通的東西,不能輕易處理。”市紅十字會一負責人說,把遺體捐出去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其中諸多操作環節,尚需細則上的指導。
該負責人指出,捐贈是填個申請表,寫個志愿書就好,還是得經過公證,尚需討論;雖然條例中規定捐贈者親屬應支持捐贈者的行為,但人死后,遺體由其家屬負責,他們不同意,反悔怎么辦,好器官不能拖延,誰來把遺體捐出去?捐贈者遺體將有用部分捐獻出來,剩余部分如何處理,是不是燒成骨灰后還給家屬……廈門現在還沒有一例遺體捐贈成功,很多問題在實際操作中會暴露出來。
捐獻社會需求大
“廈門的報名情況還不錯。”廈門市紅十字會工作人員介紹。但對于我市的實際需求,意欲捐獻的人仍然有相當大的差距。
醫學專家介紹,遺體的用途主要有三個:醫學教學,病理解剖和器官移植。器官移植如角膜移植、腎移植等,醫學上,把提供給病人的器官稱為“供體”,供體短缺是移植手術最大的障礙之一。
據中山醫院反映,該院每年接待的尿毒癥患者在200-300例之間,但腎源缺乏,最終能配得上對,又能做移植手術的僅有7-8例。“尿毒癥患者的數量,每年都在遞增。”一位人士不無擔憂地說,而國外的器官移植,有70%供體來自捐獻。
器官缺乏致使價格較高,記者了解到,目前廈門做一個腎移植手術需7-8萬元,有患者因為找不到“供體”和考慮到經濟因素,私下到外省尋找來源不明的器官、地下醫院,進行移植手術,無形中也為自身的健康增加了許多風險。
廈大醫學院王副院長也告訴記者,該院醫學人體標本的提供極其困難。按要求,醫學本科的學生應該是平均4人實習解剖一具尸體,但由于本地沒有尸源,醫學院為此花出的代價很大,要從四川等遺體捐贈做得比較好的省“進”尸,路途遙遠,運輸費、保管費等加起來,一具尸體平均下來需上萬元,若擴招將難以應對。
記者了解到,盡管有越來越多的人認同、接受遺體捐贈,但死也要全尸等傳統觀念仍影響深遠,大家都不愿在親屬死后對其折騰。業內人士普遍認為,遺體捐贈還要在觀念上多做宣傳,這條路仍然很長。 導報記者 呂寒偉
路長沒關系 只要能提速
現代科學進展飛速,但疾病仍時時威脅著許許多多的普通大眾,雖說現代的醫學技術可以做到“器官移植”來挽救許多患者的生命,但是,先進醫學常常遇到“無米下炊”的尷尬。
“捐獻遺體”的確是一個很新銳的事情,特別是在幾千年來一直推崇“入土為安”的觀念下,做出“捐獻遺體”的決定是需要何等的勇氣啊!要讓大家來接受這種事,路子的確很長,但是,這不要緊,路子再長,只要速度上去了,最終要完成這件事情,也不是很遙遠的事。
這就需要大家的共同理解與支持,與此同時,也需要有關部門能早日出臺更具體的操作辦法,莫讓這些先行者的熱心變灰心。
文章來源:海峽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