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病情不斷蔓延,多年來貼在艾滋病攜帶者身上的道德標簽被撕下。人們開始以寬容和同情代替先前的譴責和排斥。但在這種態度轉變的背后,艾滋病傳播所顯示的成因變化和社會差異,卻被有意無意地忽視了。最新資料顯示,在中國100萬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中,農村感染者占到了總數的80%左右。由于賣血、無防范措施的性行為等原因,農民感染艾滋病毒的比例越來越高,有些地方感染率甚至高達村民的20%。
僅幾年前,艾滋病還被視為一種“富貴病”、“臟病”――感染此病的原因大都直接或間接與性亂有關。所以在當時,當有人開玩笑地問對方有沒有艾滋病時,回答者會笑著說自己“想得還沒那機會呢”。艾滋病的產生及社會評價主要是一個道德問題。人們不會想到,這種“富貴病”會與窮鄉僻壤中的農民扯上關系。
事實說明,苦難也會呈現出“馬太效應”,處于底層的中國農民到底沒能逃脫這一世紀瘟疫。因為找不到其他方法改善自己的處境,不少農村青壯年走上了賣血道路;許多農家少女步入了賣淫的泥潭――盡管我們不否認意志薄弱是主要原因,同樣不可否認的是,操此營生者幾乎極少不與家境貧寒有關。貧窮不是罪,但貧窮確實是更加貧窮的理由。艾滋病毒與所有邪惡一樣,也有“欺負弱者”的癖好。它的傳播加劇了本已存在的不平等,使不幸受感染的弱勢人群墜入了幾乎萬劫不復的深淵。面對這一世紀瘟疫,當我們的目光從道德層面上移開時,不可避開的是更深層次的社會政治問題。
來源:三聯生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