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一為杜聰
農田里的新墳頭讓我心顫
杜聰說,他永遠無法忘記的就是每次去河南農村艾滋病重災區時都要面對的一座座新墳頭。
他所到過的地方,都沒有設立墳場的風俗,死去的人一般都埋在農田里。每次他重訪一個地方,總會發覺新墳明顯的在增多。
杜聰無法忘記,在河南一戶原本三代同堂的大家庭里,有6個兄弟姐妹早年為了改善生活和孝順老父去賣血,結果6人全部染上艾滋病。老大、老二已經因病去世了,剩下的4個弟妹也開始發病,時日無多。可憐年近八旬的老父親要靠搬運磚頭來賺取微薄的生活費,眼睜睜看著自己的6個孩子一個一個地死去,剩下一群孫子孫女要由他來照顧。
艾滋病除了直接奪去農民的生命外,還間接造成傷亡。不少人因為承受不了因艾滋病帶來的苦難,不忍心看見身邊的親人一個個的離逝,便選擇了自殺的道路。杜聰曾經訪問過一個村莊,在一個月之內,便有五人自殺身亡,而自殺失敗被救回的更不計其數。
有一次,他剛步入一個家庭的家門時,一個母親哭著撲過來,苦苦哀求杜聰救救她那個患了艾滋病的年僅8歲的兒子。
村外農田里的一座新墳頭是屬于因艾滋病而去世的這個孩子的爸爸。杜聰明白,他無能為力,他強忍淚水對那個幾乎絕望的母親說:“也許我沒有能力為你的兒子做些什么”,然后指著她身邊的女兒繼續說,“但我要確保你的女兒能有讀書的機會。”
幾天后,那個孩子便離開人世,在他父親的墳頭旁邊又多了一座新墳頭。他的姐姐不久便加入了智行基金會的艾滋孤兒救助項目。
杜聰探訪過近百戶受艾滋病摧毀的家庭,在無數次跟艾滋病人的談話中,他都會問及他們臨終前的遺愿,而這些奄奄一息的人幾乎都會不約而同的談及對子女前途的擔憂。
一位農民告訴他,既然已經得了絕癥,只有認命了。為人父母,心知自己已經時日不多,他惟一的心愿就是希望下一代能活得好,能有一條出路。如果有人愿意給他的孩子一個讀書的機會,他就死得安心了。
就是因為這番話,杜聰決定把資源集中在救助孤兒身上。
救人如救火
當杜聰決定放棄百萬年薪的銀行家工作全力去做救助艾滋孤兒的工作時,遭到了家人的一致反對,朋友也說他是大腦進了水。他的媽媽說,送你去哈佛讀書不是為了讓你去做義工的。再說救助艾滋孤兒是積德行善的事,家里不反對,他完全可以兼職去做。杜聰的想法是,他可以等,但那些在水深火熱中掙扎的孩子們等不得。他們一天天在長大,如果錯過了接受教育的最佳時機,他們的命運就會是另外一種樣子。
杜聰與被稱為民間防艾第一人的高耀潔接觸后很受感動,高耀潔以80高齡的年紀為了艾滋病人奔走呼號,給他做出了榜樣。高耀潔相濡以沫五十載的老伴今年初去世,對老人家打擊很大,她又多病,已經無力再為艾滋病人奔走了,杜聰說自己必須多做些事情才對得起高耀潔。
杜聰說,艾滋病人在缺乏藥物的情況下,也許不會生存很久,但是他們遺留于世的孩子,如果現在不加以照顧,在沒有父母關愛的環境下成長,加上沒有受教育的機會,這群為數可能多達數以百萬計的艾滋孤兒,將來長大后,流落到大城市,很有可能會學壞,在未來的數十年內危害社會,造成社會的種種不穩定。
杜聰表示,這些孤兒目睹自己的父母從發病到去世,卻又無能為力,心內留下難以磨滅的陰影,基金會可以照顧他們在生活上的需要,提供就學機會,但心靈的創傷卻永遠難以平復。他親眼見一名艾滋孤兒在手臂上刻滿了“仇”、“殺”等字樣,可見其內心怨恨之深。
如果現在能讓他們起碼完成初中課程,他們長大后便可以更有競爭力,更有機會找到工作,擺脫遺孤的困境。
到現在為止,智行基金會救助的艾滋孤兒已超過3500名,他們中有300多人考上高中,80多人考上大學,艾滋孤兒的成績成為杜聰最大的安慰。尤其讓他高興的是,由智行基金會組織的大學生暑假家訪活動取得了成功,這些考上大學的艾滋孤兒利用暑假回家鄉時間走訪鄰里,以自己的親身經歷鼓勵那些正在讀書的艾滋孤兒,只要努力,就會成功。
隨著政府減免學費措施的落實,目前杜聰已經把目光放在為艾滋孤兒將來的生存和發展上。在上海、廣州,智行基金會設立了專門為艾滋孤兒提供的接待站,為他們進城市務工提供一些最基本的服務。
杜聰說,他看到一些沒考上高中的艾滋孤兒在農村里無所事事,白天睡覺晚上活動,很為他們擔心。他目前正籌劃如何為這些孩子提供培訓,教他們一技之長,讓他們可以在社會上謀生。
為艾滋孤兒的堅強感動
杜聰講了這樣一件事,一個念學前班的小女孩有一天對病重的媽媽說:“媽媽,不如你賣了我吧。你賣了我便有錢買藥來治你的病了。”小女孩所不知道的,是媽媽患上了艾滋病,在沒有藥物治療的情況下,她媽媽很快就要走到生命的盡頭了。“媽媽,不要緊的。等我長大以后,我會記得回來找你的,將來我會照看好妹妹。”懂事的女兒讓垂死的母親有一絲安慰。可悲的是,她并不知道,當年為了多賺點外快,她的父母都曾經賣過血,現在兩人都感染了艾滋病。更可悲的是,這位7歲的小女孩還有一個兩歲的小妹妹也感染了艾滋病,當她父母離逝之后,她要照顧妹妹。
杜聰接觸的每個艾滋孤兒,小小年紀都在默默承受著一切的苦難。他們不單要提早擔起一家之主的責任,處理家務和照顧父母弟妹,還要承受巨大的精神壓力,親眼目睹父母親飽受艾滋病煎熬下痛苦的離逝。他們要承受來自社會的歧視和經濟困難的雙重壓力。在河南一些農村,一些所謂的家庭,其實是由幾個孩子所組成的。
這樣殘酷的打擊,不要說十幾歲的小孩子,對五六十歲的成年人來說,當要面臨送別父母人生最后一程的時候,還有不少人承受不了,孩子們的壓力可想而知。
雖然面臨那么嚴重的災難,但是孩子們純潔的心靈沒有因此被毀滅。
孩子們如此堅強地面對人生逆境,讓杜聰受到啟發,也讓他更積極和樂觀地面對人生。
杜聰承認,有很多次他都覺得自己堅持不下去了。他的生日時間恰逢中國的春節前后,而春節前后又是他最忙碌的時候。要去慰問,要去家訪,又要去聯系學校為孩子們交下學期的學費。所以他已經有好幾個生日都是在華中地區的農村里度過的。有時候看到艾滋孤兒與爺爺奶奶在一起,他也會想起自己80多歲的外婆,外婆也需要他的關心啊。但是他沒有辦法,他知道有上千個孩子等著自己去幫助,他不能不管。
杜聰知道,憑借孤軍作戰,個人的力量總是那么渺小,對于數字龐大的艾滋孤兒群體來說,他的能力實在有限。但他不愿放棄,文學家白先勇這樣鼓勵他:“你不要想可以拯救全世界,能幫到一個,對那個人來說就是全部。”杜聰感慨地說,我們還沒有能力幫到所有人,但一定要幫到受幫助人的全部,讓那些在生死線上的家庭重新點燃生的光明、愛的希望。
轉自:李想的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