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認為唾液是高危的嗎?”主持人問。“是吧。”一個靦腆的男生回答。
“我們都知道,平常吃飯、接吻都不會傳染,所以唾液是低危的。”經過主持人的解釋,男生回到了正確的隊伍中。
這是10月14日北京大學開展“同伴教育”的一幕。
“同伴教育”是指首先對有影響力的青少年進行培訓,再由他們向其他青少年同伴傳播有關知識和技能。這一教育方式一般在開放性的討論和精心設計的游戲中,普及了艾滋病的防治知識。
“我們將進行9期青年‘同伴教育’培訓班,培訓100余名,再由他們主持90期‘同伴教育’普及班,將艾滋病知識普及給更多同學。整個過程將持續兩年。”北京大學紅十字會熊家悅說,作為北京市紅十字會預防艾滋病青年“同伴教育”的一部分,他和北大另外5名同學已通過了青年“同伴教育”主持人培訓班,獲得了“同伴教育”主持人資格。
參加活動的學生是在學校公開招募的,他們希望通過“同伴教育”“了解怎樣幫助艾滋病患者”,“消除對艾滋病感染者的歧視”,并希望“能親自幫助感染者”。主持人讓大家將這些期望寫下來,掛到了教室的墻上。
北大紅十字會在開展工作時,發現要找到足夠多既對艾滋病知識感興趣又有責任感的人來參加培訓,并不那么容易。“理想的狀態是男女比例、文理科比例均衡。”熊家悅說,“實際上報名的女生比男生多,文科的比理科多,因此需要加大宣傳。”
其實,“同伴教育”已經引起了同學們的關注。現場一名參加培訓的女生有多年的志愿服務經歷,第一期培訓班就報名參加了。10月份北大一共將開展3期青年“同伴教育”培訓班,目前不斷有同學報名參加。
轉自: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