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年的寄居生活讓她長大
“在我困難的時候,很多人幫助過我,媽媽常教育我,受人滴水之恩,當以涌泉相報,所以我要好好學習,盡一切力量服務社會!”
郭爽出生在長春市雙陽區太平鎮一個農民家庭,日子過得雖清貧卻很快樂,然而在她上初一的時候,父母因為感情原因離婚了,兩人誰都沒有能力撫養她和弟弟,姐弟二人便過起了寄居的生活,幾年下來,他們住遍了叔叔、姑姑、姥姥家,“他們對我們都很好,像對待自己孩子一樣,雖然家里都不是很富裕,但還是堅持讓我們念完中學,沒有他們,我也考不上大學,我很感激他們,但我更希望能在父母身邊!”
同學的幫助讓她終生難忘
高二的時候,父親出了車禍住院,她就一刻不離地照顧父親,“晚上沒地方住,醫生就讓我住在醫院,還給我買吃的,對我特別好,功課落下了,同學們幫我補,衣服臟了,同學們悄悄地把臟衣服拿去,洗干凈再送回來,讓我感到了溫暖和關心!”郭爽說。
“高中的時候,曾有一段時間,我每天的伙食標準是花一元錢,買3個花卷,可同學們并沒瞧不起我,還把我帶回家吃飯,我能體會得出,同學是真心地關心我。還有一次,在公交車上給一個抱孩子人的讓座,孩子突然說:‘謝謝!’讓我感受到幫助別人是一種快樂!”也是在這段時間,她第一次聽到了“遺體捐獻”這個詞,讓她萌發了捐獻遺體的想法!
自己的想法得到老師的支持
今年9月,郭爽考入長春師范學院,她的想法得到了輔導員周老師的支持和贊揚,“可能有人會覺得我在作秀,不過我真的是想為社會做點貢獻,我現在主要是好好學習,更多地掌握技能,將來才能更好地服務社會,有可能的話,我將來還要開一家孤兒院,讓更多的孩子體會有家的溫暖,可能有些事情無法實現,我現在只想把捐贈手續辦好,將來這可能是我為社會做的一點貢獻。”郭爽坦承,“捐獻得是在不影響身體健康的情況下才可以,比如可以先加入中華骨髓庫,如果自己可以捐獻成功,我還要勸我的家人、同學也這么做,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人。”
同學支持但不會這么做
長春師范學院的張同學表示,她很佩服郭爽,贊同她的做法,更支持她,但自己不會這么做,回報社會還有很多方法,不一定非要捐得“一無所有”。聽了郭爽的故事,劉同學很驚訝,以前聽說過有大學生捐獻骨髓的,捐遺體的,沒想到身邊也有這樣的人,很支持她,“如果讓我捐,我還要想一下!”
郭爽的母親周女士表示,最初的時候她并不理解,可得知女兒回報社會的愛心,她理解了,現在也完全支持;周老師更是在行動上支持郭爽,如今她也準備像郭爽一樣,加入骨髓庫,死后捐獻遺體。
遺體捐獻 崇高又有意義
省紅十字會工作人員表示,每年都有上百萬的白血病人需要幫助,加入骨髓庫可以幫助更多的病人,而捐獻遺體對醫學的進步,特別是解剖學的發展有很重大的意義。
目前,我省共有2萬多人加入中華骨髓庫,配對成功的7例,這個數目并不是很多,受傳統觀念的影響,捐獻遺體的更少。省紅十字會工作人員表示,想要加入中華骨髓庫,年齡須在18至45歲的成年,不限男女,持身份證直接到長春市中心血站辦理,捐獻遺體的可以與吉林大學第一醫院基礎醫院聯系,辦理相關手續,希望郭爽的行動能夠帶動更多的人加入到這個崇高的活動中來,幫助更多的人重樹生活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