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毒傳播感染為主要途徑
普通人群婚檢查出多對艾滋“準夫妻”
記者昨日(22日)從深圳市疾控中心獲悉,今年1-9月我市HIV(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累計報告數為496例,較去年同期增長四成。報告數中,絕大部分為青壯年,平均年齡在30歲-40歲之間。值得關注的是,通過共用針具吸毒傳播感染仍是我市最主要的傳播途徑,而男性同性戀由于不安全性亂行為現象較普遍,陽性率居高不下,正成為感染率最高的人群之一。
普通人群感染HIV數量上升
對普通民眾尤有警醒意義的是,在一般人群中,因忽視安全性行為而經性傳播途徑感染HIV的數量有明顯上升。據了解,在婚檢人群中不斷發現成對感染HIV的男女。今年以來,僅深圳市慢性病防治院性病防治中心就連續發現七八對感染HIV的“準夫妻”。專家表示,究竟是哪一方傳給另一方的,已毫無追究的意義,但這一事實對誰而言都是難以承受的。
龍崗寶安HIV感染者高于特區內
從各區分布來看,龍崗寶安兩區檢測出的HIV感染者人數和陽性感染率遠高于特區內,占全市六區報告總數的六成。有關專家分析,這可能與市區內性病艾滋病的控制管理力度加大、社會人口學構成及人群的自我防護意識較強有關。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是,目前與兩區接壤的幾個珠三角周邊城市的艾滋病性病患病率較高,加上兩區異地人員復雜,人口流動性大,管理難度大,跨地域交叉感染幾率增高。這個問題也說明了一個嚴酷的現實,那就是在病毒全球化的今天,要阻斷艾滋病性病的傳播,“獨善其身”是行不通的,必須有賴于周邊整體環境的好轉。
民眾防病意識普遍缺乏
專家指出,很多人以為“一夜情”、“談朋友”等關系下的性行為是安全的,其實這是錯覺。市民應潔身自愛,堅持一個性伴侶,避免與多個性伴侶發生性關系,盡可能使用安全套。在深圳已發現的HIV患者中,不乏良好教育背景和正當職業者,這說明HIV的傳播已從單純的暗娼、吸毒者等高危人群中發展到普通人群中。在西方發達國家,人們的自我防護意識比較強,男女之間在發生婚前性行為時肯定是要用安全套的。相比之下,我們的民眾缺乏防病意識,婚前性行為能使用安全套的人很少,大多數人根本沒這個意識,或者就算意識到了也不好意思提出來。
焦點1
婚檢男女雙雙查出艾滋,誰傳染給誰?
全市性病報告顯示,1/4的性病患者是被性伴或配偶所傳染,說明戀人間、夫妻間有可能發生性病傳播。
這里出現了一個頗有意味的現象,人們以為在普通人群中,往往是丈夫將病毒傳染給妻子,而相關檢測發現,事實并不盡然。在今年已發現的26名艾滋病感染孕產婦中,醫務人員對其中19名孕產婦的丈夫進行檢測,發現只有6名男子的HIV呈陽性。他們的妻子是從其他途徑感染的艾滋病,或是婚前從別的性伴身上所感染。
在市慢性病防治院所接到的全市孕產婦梅毒檢出率報告中,患梅毒孕產婦的丈夫2/3沒有患梅毒。市疾控中心艾滋病防制科石向東醫生說,現在被檢測的只是孕產婦這個群體以及發現HIV呈陽性孕產婦的配偶們,廣大的健康孕產婦的配偶并沒有接受過HIV檢測,因此不能就此推斷夫妻中丈夫的總體感染率低于妻子。
市慢性病防治院性病防治中心的洪福昌主任進一步解釋,梅毒與艾滋病有所不同,目前梅毒可治愈,而艾滋病目前是不可治愈的。“梅毒的潛伏期很長,癥狀不明顯。另外,有些人現在沒有梅毒,并不能證明以前沒有患過梅毒。他可能以前從其他途徑感染了梅毒,后來治愈了,但在治愈前極有可能將病毒傳染給了妻子。”洪福昌分析說,丈夫HIV陰性而妻子HIV陽性的情況中,丈夫肯定不是傳染源,妻子一定是從其他途徑感染的艾滋病毒;丈夫梅毒陰性而妻子梅毒陽性的情況中,丈夫則不一定是無辜的。
醫生提示,梅毒孕婦如果在孕28周前接受干預治療,98%的胎兒可避免感染。
案例
吸毒男友將病毒傳染給她
阿華今年29歲,在一家商場做奶粉推銷員快3年了,她的業績不錯,一個月收入平均有兩三千元。最近,阿華平靜恬淡的日子突然被打破了,她被檢測出感染了艾滋病毒。阿華和相戀一年多的男友本來打算國慶節結婚,9月中旬兩人相約去婚檢,沒想到婚檢結果一出來,阿華的HIV檢查為陽性,男友的卻為陰性。男友嚇得當場就跑了,從此再不見蹤影。
阿華思來想去覺得自己從沒有性亂行為,也沒獻過血。查閱了很多資料后,阿華推斷一定是前男友吸毒感染了艾滋,又將病毒傳染給她,但她一直沒有發覺。因為吸毒問題,阿華與前男友最后分手,兩年前認識了現男友。男子很幸運,雖然與阿華有過多次性生活,但并沒有感染上艾滋。
焦點2
母嬰傳播阻斷率可達95%以上
今年頭10個月,全市共發現26例HIV感染孕產婦,這一數字高于去年同期。“慶幸的是,從4年前深圳率先在全國開展對孕產婦實施免費艾滋病檢測項目以來,通過及時檢測發現感染,并采取綜合干預措施,目前接受了綜合干預措施的感染艾滋病病毒產婦還沒有發生一例新生兒感染事件。”石向東說,阻斷母嬰傳播艾滋病毒具有重大意義,一是從倫理和人文關懷的角度來說很重要,孩子是最無辜的,沒有任何過錯;二是效果特別顯著,通過綜合干預以后,可將胎兒感染率降到5%以下。
石向東解釋道,母嬰阻斷方法推廣后,HIV抗體陽性的婦女一樣可以有穩定的家庭,一樣可能有健康的下一代。“其實這個干預過程并不復雜,規范吃藥,盡量采取剖宮產和人工喂養,就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母嬰傳播感染最容易發生在分娩期間,越接近分娩,危險性越增加,最危險就是在分娩時,因此用藥物降低母親體內的病毒,孩子感染的概率就降低了。國外的研究數字是,如果母親在懷孕28周時就開始用藥,感染率可以降到1%。
案例
“艾滋媽媽”生下健康寶寶
阿玲是一個1歲半孩子的母親,是一名艾滋病毒感染者,她是被吸毒的丈夫所感染的不幸女人。然而阿玲的孩子很健康,這得益于深圳市開展的艾滋病母嬰傳播預防控制項目,使阿玲在懷孕期間得到了及時的干預治療。
2005年初,租住在布吉的阿玲懷孕快4個月了,在一次產前保健體檢中,抽血結果顯示她HIV抗體呈陽性,隨后的確診報告證實了這一點。醫生鄭重地告訴她,必須盡快采取干預措施,否則胎兒很可能被感染。阿玲無論如何也想不明白HIV是什么時候偷偷潛入了自己的身體。醫生要求阿玲的丈夫也來醫院做檢測,結果也是陽性。阿玲的丈夫已有7年的吸毒史,醫生推斷應該是他將病毒傳給了妻子。
在規范的綜合藥物干預治療下,阿玲的兒子平安出生了,上個月孩子剛滿1歲半,HIV檢查仍為陰性。目前,阿玲的身體狀況很穩定,艾滋病毒潛伏在她體內并沒有發作。而她的丈夫已發病半年多,正在接受治療中。
轉自:深圳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