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個是現役武警軍官、湖北省的獻血冠軍,到今年一共獻血27次,6500毫升;一個是上海市的“愛心媽媽”,退休老人,上海市的獻血冠軍,到現在已經獻血2.8萬多毫升,現在仍然在獻成份血。在全國的獻血表彰大會上,他們認識了。從此,他們成了“母子”。前日,記者走進軍營,聆聽到這對“母子”的愛心歷程。
兩個獻血冠軍
姜春文是武警武漢市支隊黃陂中隊中隊長,出生于1976年,是山東萊西人。
剛開始當兵的時候,姜春文是一名守衛武漢長江大橋的戰士。他獻血的故事源于一次偶然。
1996年7月的一天,姜春文到醫院辦事,發現一對年輕的夫婦,因為5歲的兒子患病,需要輸A型血。但是,當時血庫沒有小孩需要的血型,情況緊急,孩子的父母只能無助地相擁而泣。參軍體檢時,姜春文就知道自己的血屬于A型血,于是他就跟血站負責人表示:愿意無償獻血。
經過檢驗,姜春文的血型符合小孩的輸血要求。鮮血流進了小孩的身體里,小孩得救了。
能用自己的鮮血救活一條危在旦夕的生命,這讓姜春文感慨頗多,從此,他定期到血站去獻血。到1998年元月,他已經無償獻血2450毫升。而根據計算,人的血量占體重的7-8%,姜春文的總血量應該是4900毫升,也就是說,他已經將自己體內一半的血液獻了出去。據當時省衛生廳提供的數據,在短短18個月內,姜春文一共獻血7次,成了當時全省獻血最多的人。
但這些,姜春文盡量隱瞞,因而,戰友們一直不知道他獻血的事。直到有一次,他剛獻完血,到位于長江大橋的哨位去上哨時,突然兩眼發黑,倒在地上。戰友扶他回營地躺下休息,幫他脫衣服的時候,才發現他口袋里的獻血證:當天上午,姜春文又獻了400毫升鮮血。
作為上海市獻血冠軍的彭亞芳,獻血經歷與姜春文不一樣。彭亞芳生于上個世紀四十年代初。在她18歲的時候,父親患上消化道大出血,生命垂危,急需輸血,而他們兄弟姐妹卻因為血型無法配型不能為父親輸血。現場,就有4名熱心的市民挽起袖子,經過配型后,他們800毫升殷紅的鮮血流進了彭亞芳父親的血管里,父親得救了。
別人為自己的親人獻出了鮮血,自己也應該用鮮血來回報社會。當年,她就瞞著父母,主動報名獻了200毫升血,有關部門宣傳稱:這批血是支持越南的“戰備血”,彭亞芳感到既光榮、又自豪。
自此,彭亞芳把獻血看作是自己對祖國、對社會作的一份貢獻,每年堅持2次,從不間斷。而且,每逢有用血急需,她隨時捐獻。有一次,鎮上一個木匠不慎割破了腿上的大動脈。彭亞芳得悉后,主動獻上400毫升鮮血后,還與常人一樣堅持上班。
到目前為止,彭亞芳堅持獻血40年,共計28000多毫升,其中無償獻血10000多毫升,成了上海市獻血量最多的公民。
“母子”血緣情深
1999年,姜春文成為武漢市的“愛民十杰”,并被部隊提干,成為武警少尉軍官。
當年12月,由國家衛生部、解放軍總后勤部、中國紅十字會在北京聯合舉辦“全國無償獻血表彰大會”,姜春文作為“金杯獎”得主,進京受獎。而坐在姜春文旁邊的,就是來自上海的“金杯獎”得主彭亞芳。
閑聊中,這一老一少慢慢熟識了起來。姜春文聽說彭亞芳是A型血,和自己血型一樣時,不禁好奇起來,纏著老人開始問這問那。
姜春文在問到老人的子女情況時,勾起了老人對往事的回憶。7年前,也就是1992年,彭亞芳24歲的兒子在一次車禍中意外身亡,車禍距離舉辦兒子婚禮僅有20天時間。正忙著張羅兒子婚事的彭亞芳,頓時感覺到天一下子塌了下來。從此,喪子之痛就一直深深埋藏在她的心里。
看到眼前的這位現役軍人的外貌、身材、性格和血型,都與自己7年前死去的兒子格外相似,彭亞芳聊著聊著,眼淚禁不住涌了出來。
看到彭亞芳悲傷的樣子,姜春文覺得老人在自己忍受悲苦的同時,卻一直在為社會和需要幫助的人們奉獻著愛心,實在是了不起。他心里暗暗想,老人也應該有人幫助和關懷呀。于是,表彰大會結束后,姜春文主動向彭亞芳要了通信地址和聯系方式。
為了減輕彭亞芳心里的痛苦,讓她享受到有兒有女的天倫之樂,姜春文決定按照“兒子”的角色,盡自己的
可是,當姜春文2000年2月,給彭亞芳寄出第一封信,請求喊她為媽媽的時候,彭亞芳非常遲疑。她知道,在姜春文山東萊西的老家,他的雙親都健在,如今再認一個媽媽,那很可能就會愛他的生身父母少一點。彭亞芳給姜春文回信,請姜春文征求生身父母的意見之后,再做決定。姜春文隨即給家鄉的父母寫信,說明了彭媽媽的一些情況。
姜春文的決定得到父母的大力支持。姜春文也在第一時間將喜訊通過電話告訴了彭媽媽。從此,姜春文便認彭亞芳為媽媽,逢年過節,姜春文總不忘給遠方的“媽媽”寫封信;不論多忙,姜春文堅持每周給遠方的“媽媽”打個電話問候一聲。
2002年4月,姜春文結婚。作為男方父母代表,彭亞芳幸福得合不攏嘴。為了紀念這個特殊的時刻,她還在姜春文和“兒媳”的陪同下,專程去武漢的采血點獻了一次血,她要“把熱血留在‘兒子’的第二故鄉武漢”。
彭亞芳把姜春文看得比親生兒子還親,姜春文也把彭亞芳看得跟親生母親一樣。2004年,彭亞芳過60歲生日時,姜春文答應過彭媽媽,要親自到上海為“媽媽”祝壽,并親手切生日蛋糕。但由于臨時被抽調到軍校參加預提主官集訓,姜春文忙得脫不開身。彭亞芳知道原委后,將原本預訂好的生日宴會往后連推了3次。第4次預訂好生日宴會后,彭亞芳知道“兒子”工作忙,已經不抱什么指望了。沒想到姜春文利用短短8個小時的假,生平第一次奢侈地坐飛機趕到了上海,完成了為“媽媽”祝壽的心愿。看到“兒子”帶給自己的這個意外的驚喜,彭亞芳別提有多高興了。
這份特殊的“母子”奇緣建立起來后,彭亞芳老人和姜春文還結成了鐵“對子”,開始比著獻愛心。彭亞芳曾經給“兒子”的信中說:“媽媽給你寫這封信,是早晨5點,因為早晨的時間最好。媽媽有許多心里話對‘兒子’講,但是媽媽沒有文化難以表達。我們相互幫助、共同前進,好嗎?”
一次,姜春文對獻愛心有些困惑,于是給彭亞芳寫了一封信。在信中,姜春文這樣寫道:“我當戰士時就開始資助失學小孩,每月45元的津貼費,40元寄給小孩子,自己只留下5元零花和購買生活用品開支。別人都說我傻,也有的說我是為了圖表現、出風頭。其實我并沒有想得到什么……”接到來信后,彭亞芳一夜輾轉反側。凌晨5點鐘,她就爬了起來,一字一句地給“兒子”姜春文回信,用自己的親身經歷鼓勵他,消除他思想上的疑慮。一個月后,姜春文寫來回信說:“媽媽,您就是我學習的榜樣,請放心,我一定會沿著您走過的路走下去,做您的繼承人,讓這種精神永遠傳下去。”
2004年6月,“母子”倆在一次通話中無意中聊到了入黨這個話題。彭亞芳問姜春文:“兒子,你是不是黨員呀?”“是呀,我都有7年黨齡了!”“哦,我兒子是黨員,我也要入黨!”“媽媽都快60歲的人了,還入黨干什么呀?”“我要和兒子比進步!”聽到媽媽彭亞芳認真的回答,姜春文知道媽媽的倔勁又上來了,他當即表示支持。
在隨后的一個星期里,只念過三年書的彭亞芳開始拿著字典,一字一句地寫起《入黨申請書》來。遇到有不懂的地方,彭亞芳就拿起電話給“兒子”姜春文打電話,直到徹底搞明白才罷休。申請書寫好后,彭亞芳還在電話里一字一句讀給姜春文聽,遇到意見有不一致的地方,“母子”倆還要抱著話筒爭論好半天,等一份短短的《入黨申請書》獲得“一致通過”時,夜已經很深了。入黨申請獲得批準后,彭亞芳主動向中共中央組織部寄去了1000元黨費。得知這個喜訊,姜春文在電話中也不停地夸起彭亞芳:“媽媽真行!”
2004年10月,國慶節過后,彭亞芳夫婦感覺自己老了,決定要努力發揮最大的價值。于是,她給姜春文寫了一封信,說:“我和爸爸年齡大了,有事找你商量一下,人死了一把火燒了沒有什么意思。我們想把遺體捐獻給醫療機構,供他們研究?!苯何氖盏叫藕?,心里感覺很不是滋味。但是為了尊重老人意見,他還是打電話表示安慰和支持。
在彭媽媽附近,住著一個70多歲的孤老呂爹爹。他看見姜春文和彭媽媽的事跡之后,給彭亞芳和姜春文都寫了一封信,請求幫助?!澳缸印眰z一商量,決定共同照顧這個孤老。說到這件事,姜春文告訴記者:“當然是媽媽貢獻大一些,她幾乎每周都會到這個孤老那里看望一下,每個月都省吃儉用給孤老送200元補貼。而我只是逢年過節,給這個孤老寄一些錢。”
隨著時間的推移,“母子”兩人在奉獻愛心中也贏得了社會和人們的理解和支持。姜春文資助了3名失學
(本版圖片為姜春文提供)轉自:楚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