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的12月31日,2006“感動哈爾濱”頒獎晚會如期舉行。作為電視觀眾之一,我觀看了其中的大部分節目。總體而言,這臺晚會普化了善良、弘揚了正氣、喚起了責任。然而,在節目中也出現了一些不和諧的因素,主持人在歌頌英雄的時候,忽略了有關當事人的切實感受,毫不留情地揭開了他們的傷疤。 在這臺晚會上,義務到河南艾滋病村服務一年的大學生何建章當選為“感動哈爾濱”十大人物。不僅如此,從河南艾滋病村遠道而來的兩位村民也來到了節目現場。當何建章與這兩位村民圍桌而坐時,主持人對那位河南大姐的介紹讓我一下子讓我產生了反感甚至憤怒。主持人首先告訴觀眾,河南大姐的丈夫是因為艾滋病死的,接著他又告訴觀眾,那位大姐也是艾滋病患者!如此赤裸裸的語言暴行就這樣眼睜睜地在我們面前發生了。 我承認,對于艾滋病患者,國人的理解和寬容漸漸多了,但是,整體來說,社會對艾滋病人的歧視依然廣泛存在,尤其是來自艾滋病人周圍人的歧視。因此,絕大多數艾滋病人是不愿意別人知道他患病的。我注意到,當主持人在向觀眾炫耀他對當事人是多么多么的了解時,那位河南大姐一直在低著頭。整場對話,她抬起頭的次數不多,偶爾抬起頭,臉上寫滿了尷尬、無奈和酸痛。說實話,在我看來,那位不善言語事實上也沒說幾句話的大姐只是在充當一種道具的角色,她的傷疤在媒體強勢話語面前遭到無情揭露,她的隱私甚至人格被當眾凌辱,而電視節目則借此賺來了觀眾的眼淚兒。在成千上萬人矚目的晚會上,這種基本的對人的尊重被故意地無視了。 年底前后,上至央視下到各省市電視臺,“感動”評選一片火熱。對于這樣的活動,原則上我沒什么意見。但提醒各位主辦方,一定要口下留情。無論是感動了咱的英雄人物還是與其有關的當事人,大多有這樣那樣不愿人知的隱私,不愿讓人去揭的傷疤,不要為了節目“好看”就口無遮掩。那是對當事人尊嚴的不敬,也與傳媒的人文關懷理念背道而馳。不僅如此,這種有“煽情”、“做秀”之嫌的節目安排最終也會被觀眾所唾棄。
來源:紅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