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司瀾和他的媽媽吳慶紅
一個重慶雙碑的下崗家庭,兒子不幸得了白血??;一個無助的母親,含著眼淚寫下“治療日記”。在重慶醫科大學附屬兒科醫院住院部,小歐陽司瀾的房里,吳慶紅與記者面對面,疲憊掛在臉上,她每天只有很少的睡眠。她的“治療日記”,幾乎都是午夜時分寫的,因為這時經過一天化療折磨的小歐陽司瀾才入睡。第二天,日記將被她的同學發到網上的博客里。在這場與死亡進行的賽跑中,這對母子在艱難前行。
血色危機
急需30萬治療費
歐陽司瀾是個很活潑的孩子,喜歡唱歌,拿手歌曲是《老鼠愛大米》。自從2006年12月4日司瀾腿疼進入兒科醫院接受檢查,12月6日被診斷出他患了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L2型),司瀾就再也沒有離開過醫院。
司瀾患的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要經過四個療程的治療,目前他正在接受第一個療程——誘導緩解治療,要在短期內迅速大量殺滅白血病細胞,恢復骨髓的正常造血功能和臟器功能。司瀾接著還要在五年的時間里完成鞏固治療、庇護所預防、維持和加強治療這幾個療程,費用大約需要三十多萬元。
從入院到現在,每天的費用都是幾百至上千,吳慶紅夫婦存折上原本就不多的積蓄越來越少,司瀾的治療費的籌集迫在眉睫。
為救兒子
網上叫賣惟一住房
司瀾的父母都是一家企業的下崗工人,家里唯一值錢的就是那套房子,房子很小,一室一廳,套內面積30多平米。一天,看見才做了穿刺的兒子瞇著眼睛睡著了,吳慶紅夫婦倆就商議著把家里那套房子賣掉,剛說完,迷迷糊糊的小司瀾突然睜開眼睛大哭:“媽媽、爸爸,不要賣房子,不要賣掉我們的家!”
因為,那套不大的房子里,有司瀾的玩具和司瀾的書包,有司瀾的一切關于家的記憶。
聽著兒子的哭聲,作為母親的吳慶紅心里格外地酸楚,可是又有什么辦法來籌錢呢?
于是,吳慶紅夫婦還是瞞著兒子把房子掛在網上出售,看能否賣得稍微高一點。
苦命孩子
病房里過6歲生日
司瀾入院后,他所居住的雙碑大河溝社區的居委會和鄰居們自發捐款,還有司瀾所在的青蘋果幼兒園、司瀾父親所在的單位、同學和校友們都組織了捐款,白血病基金會也伸出了援手。吳慶紅夫婦這段時間用得最多的詞語就是——“謝謝”。
司瀾在住院前,在住家附近的青蘋果幼兒園讀學前班。司瀾住院后,幼兒園老師帶動班上的孩子們每人給司瀾折了一只紙鶴,花花綠綠的滿滿一塑料袋。司瀾常常想把千紙鶴全部捧出來看,可是醫生不讓他玩耍帶尖角的東西,因為手指或者身體任何部位有一個小小的破損,都會流血不止。
有兩個孩子給司瀾送來賀卡,有張賀卡上面落款是“葉靈?”的小朋友寫著歪歪扭扭的幾排字:“希望歐陽司瀾同學快點好起來,回來上學。”
另外一個孩子寫了一排字:“歐陽司瀾?樂?!薄翱臁弊趾⒆硬粫懀罩!皹贰弊钟浾叽虿怀鰜恚驗槟呛⒆訉懛戳恕?
小司瀾感到很開心,總有人不斷地來看他,給他送禮物,送錢。他現在很多食物也不能吃,怕引起其他并發癥。
司瀾每次看見這些誘人的食物就會咽咽口水,告訴媽媽:“媽媽,給我留著啊,等我好了我把這些好東西統統吃掉?!?
司瀾暫時不去看那些食物,就開心地一遍遍地看著賀卡,隔床的田小雨溜下床來,趴在床邊看,一臉羨慕的表情。突然,司瀾放下賀卡,捂著肚子,他弓著身體,皺著眉頭,在努力不讓自己太疼。
司瀾告訴媽媽,他想回家,不想住在醫院,可是2007年春節,司瀾必須在醫院里度過。3月1日,司瀾還得在醫院度過他的6歲生日。盡管醫生護士都很喜歡這個聰明勇敢的小男孩,對他都是笑臉,可是他們會一邊笑著一邊給司瀾打針,做穿刺、抽他的血……
司瀾不想成天躺在病床上輸液打針,沒完沒了地。他很疼,很疼,可是媽媽說必須治病,他不知道自己的病到底有多嚴重。他只盼望著自己能快點好起來,和小朋友牽手去幼兒園上學。
QQ群里
校友們踴躍相助
司瀾的母親吳慶紅15年前就讀于重慶社會大學,這所大學創辦于1946年,是在周恩來總理的主導支持下由教育家陶行知創辦的,首任董事長是馮玉祥將軍。后來,該校被國民黨查封。1985年,該校重新成立,在重慶的成人高校里也算得上“名聲響亮”。以前它在渝北區龍溪分電影院對面,如今已經幾乎名存實亡了,現在更名為重慶民生職業技術學院,據說萎縮寄居在合川一個學校里。
2006年3月15日這天,在各位校友的建議下,在四川瀘州工作的96級文秘班學習委員馮永亮在QQ里建立了一個重慶社會大學校友群。同學們如今各分東西,各自忙著自己的工作,平時根本無法聚在一起,而這個群就是大家每天聚會的地方。
2006年12月6日那天,92級文秘班班長、現在從事旅游管理的“陽光男人”樊益得到消息,立即分別在電話里和QQ群里告訴了校友們。群里的校友年齡差距很大,有的只是通過顏崇秀老師80大壽時有過一面之緣,更多的人是從來不認識。但是,凡參加過顏老師80大壽的校友們都能隱約記住2006年“五一節”前夕,一個胖乎乎的小男孩扭著小屁股,給顏奶奶獻上了一首《老鼠愛大米》
得知司瀾生病后,群里的同學們紛紛響應。
12月6日當天,吳慶紅的同班同學程玉蘭就委托她老公去兒科醫院看了司瀾,然后自己下班后也去了。
12月9日,是個星期六,92級的同學們約好去看小司瀾,有譚斌夫婦、鄒軍夫婦、王秀夫婦、樊益和既是同班同學又是妻子的劉勃去看望了小司瀾,庹勇和馬艷后來也趕了去。
得知可愛的小司瀾病了,80歲的顏崇秀老師也送去了1000元。校友們也是100、200、1000元地遞到了吳慶紅手上。
學校雖然幾乎名存實亡,同學、校友們也多年沒有見面了,這次因為司瀾的病情,大家重新又聚在一起。
愛如潮水
在網上迅速傳遞
自從小司瀾得病后,吳慶紅在兒子入院后的第一天開始,就提筆寫下日記,一個個黑色的字被寫在了白紙上,如同一根根針在扎著母親的心,淌著一滴滴血。
“也許我的兒子本就不該來到這個世界,是我讓他如此受苦。本來我一直認為自身的家庭條件不是太好,如果不能給自己的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條件,還不如不生,所以我一直不愿要小孩。但由于他爸爸的堅持,最終在我31歲時我的兒子——歐陽司瀾來到這個世界,而他一直喜歡‘歐陽科’這個名字,每次都驕傲地說:‘科學家的科’,但是他還沒有來得及改名,還沒來得及進校門,就住進了醫院。”
得知吳慶紅含淚寫下日記,92級班長樊益主動承擔起錄入吳慶紅日記的任務,同學們還積極負責給捐款的各個單位、集體寫感謝信,93級文秘班的學習委員、現在是一家醫藥公司的老總余躍擔負起四處打聽特效藥并購買的任務。
吳慶紅的日記一邊錄入,一邊被樊益陸續貼在了一位校友的博客里,網友們看了無不動容,特別是看見博客里的一位生病兒童的母親用日記講述著自己的無助無奈和心酸痛苦的心情,看見小司瀾無邪的純真的微笑,網友們格外心疼。
日記貼出來后,遠在河北的冰山第一個給吳慶紅匯來了50元錢,第二天,重慶的一位文身師楊崢給孩子送來100元。
2006年12月26日,遠在吉林的桃花島主在博客里看見了司瀾的照片以及司瀾母親的日記,立即從吉林匯了100元過來。后來,吳慶紅才知道,桃花島主這次交了兩個季度的房費后只有四百元了。
這些捐款的網友大家不知道他們真實的名字,他們也不需要司瀾一家給他們說聲謝謝,因為他們只想為這個苦命的小男孩獻上一小份愛心。
小小的司瀾牽動了眾多認識、不認識,謀面、未曾謀面或永遠都不會謀面的人的心。
愛心還在繼續傳遞,如同一個雪球,在雪花漫天飛舞的季節,會越滾越大……
重青報記者 郭琳/文 馬力/圖
治療日記
博客地址:http://blog.sina.com.cn/m/cqpt
2006年12月5日 星期二
今天醫生正式告訴我,從X光片看,兒子的骨頭上有多處凝點,可能是骨癌或者血液方面的疾病,而不僅僅是以前所說的關節炎,讓我們作好心理準備,明天會做骨髓穿刺檢查。
我的心跌落到了谷底。我情愿地相信兒子只是普通的骨病,哪怕是骨結核也好。
2006年12月6日 星期三
早上6點,護士就叫兒子去治療室抽血,小家伙偷偷地抹眼淚向我求助,但我無能為力??粗o士在兒子靜脈里抽出血,我難受得扛不住了,跑到門外蹲下,出了一身大汗。最后連兒子都是別的家長幫忙抱回的。
下午兒子要做穿刺,我知道我會受不了,就讓他爸爸抱去,而醫生根本不讓我們看穿刺,將我們關在門外。隔著門雖然什么也看不見,但卻清晰地聽見兒子的慘叫聲……等醫生通知我們進去抱孩子時,只見他滿身大汗,無力地俯臥在床上……
2006年12月7日 星期四
知道今天會出穿刺結果,但在結果出來之前,我還是不死心,拿著兒子的X光片去了另一家醫院,找到了骨科專家曾教授。他看了X光片后告訴我,兒子的左小腿骨已出現嚴重骨質疏松,左胸肋骨部位也如此,如不及時治療,可能會壞死,還可能有其它骨頭陸續出現這種情況。下午,曾教授告訴我,結論是“急淋”。在回醫院的車上,我忍不住大哭了一場。
2006年12月8日 星期五
在大家眼里,兒子一直是一個非常健康、懂事、聰明、有禮貌的孩子?,F在,殘酷的事實擺在了面前,我還是接受不了這樣的結果……
晚上回到醫院,已有朋友看過兒子,兒子滿心歡喜地拿著別人送他的變形金剛向我炫耀,我忍住眼淚告訴他,那些帶尖角的玩具得拿回家,等他回家再玩,否則刺傷了皮膚會血流不止。住院幾天,他懂事了很多,爽快答應了。但我的心在滴血,因為我不知道他還能不能夠再回家玩這些玩具。
記者手記
母愛無敵
周末,記者去看望小司瀾的時候,吳慶紅夫婦倆正準備吃晚飯,她吃的面,丈夫吃的米飯,要了一份宮保肉丁,小司瀾也拿著筷子吃了幾粒肉。
飯后,司瀾吃了一個很小的蜜桔,比小司瀾大一歲的病友田小雨有些眼饞。
記者問司瀾還要接受哪些治療,吳慶紅還沒有來得及說話,田小雨就搶著說:“弟弟也會像我這樣,放療啊,頭發會掉光,但我又長出來了。”
司瀾抹了一下額頭上的劉海,細軟的頭發絲絲縷縷地掉了下來。
這是一個快過6歲生日的孩子,他本來可以快樂地在幼兒園里學習,他本來可以享受童年的歡樂,可是,他什么都沒有,也許他還會失去生命。母親的愛永遠護佑著孩子,母親的日記中愛如潮涌,也感動著所有看過日記的網友。為了一個天真的生命,為了一個無助的母親,請伸出你的手。
轉自:重慶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