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福利国产在线观看香蕉-91福利视频合集-91福利视频免费-91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国产主播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主播大尺度精品福利

網絡救助離我們有多遠
2007-01-16
網友去“太陽村”看望兒童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網絡的廣泛性以及交互性是其他任何媒介無法比擬的,它帶給人們的不僅僅是信息、娛樂、知識和技術,當一個人的呼喊馬上就可以傳遍全世界而且立即就能得到回應的時候,網絡救助就以一個“新生兒”的姿態出現在大家面前。

  網絡救助作為伴隨互聯網發展而誕生的新生事物,其積極意義無可非議。互聯網的快捷廣泛以及它的交互性讓一個人的求救可以迅速傳遍全世界,網絡救助就成為互聯網的一個重要功能。在民間救助組織大多針對群體救助的情況下,網絡救助無疑會扛起個人救助的大旗。與之有關的是真假求助引發爭論,成了一個不可回避的話題。

  新聞事件

  網絡救助捐向“太陽村”

  天津市太陽村特殊兒童救助服務中心(簡稱天津太陽村)是王愛麗女士自籌資金在2003年4月開始籌建的,依靠社會各界幫助,采取免費集中供養、代養的方式,力求救助一批因父母服刑導致無人撫養的未成年人。

  日前,本市剛剛建立不久的“義務工作者為民服務”網站專門開設“網絡救助”版塊,主旨是“如果你很困難,急于得到別人的幫助,請到這里來,這里將為你提供一個尋求幫助的平臺”。他們的首次“114太陽行動”中,名為“老寬”的網友發布了一則捐助公告,倡議捐助“天津太陽村”。這個求助的帖子發出后,眾多網友支持響應,網名為18%灰色、藍色、冰茶等20多名網友已于本月14日下午前往太陽村,看望那里的孩子,給他們送去捐助的物品。雖然在本市建立“網絡救助”版塊是第一次,開展活動也是第一次,但活動舉辦得非常成功。據了解,有關“太陽村”的捐助專欄將一直掛在“義務工作者為民服務”網站上,有關太陽村的救助行動也將持續進行。

  這次活動是一個個別現象,因為網絡救助的對象是一個特殊兒童福利部門,是一個被廣大群眾所熟知的部門,相關媒體也報道過很多次,其真實性不容置疑。然而在大多數網絡救助的個案中,卻存在被救助對象是否落難的真實性問題,這也在網友中間一次次引起軒然大波。

  網絡救助救人于危難

  事件一

  去年6月,網絡玩家相聚天津救助白血病女孩的事情被人們關注。網友“踏雪飛鳳”在“華夏on-line”論壇上連續發出4個求助帖子,將患白血病的女孩寧寧患病的照片發到網上求助,帖子發出后,引起眾多玩家的關注。其中,來自廣西的一名玩家“踏雪威龍”率先捐款2000元,帶動了一大批網友。不久,有玩家提出,派代表赴津核實此事。于是,“踏雪飛鳳”連同來自沈陽、長春、北京以及天津的十名網友在津會合,到本市血液病研究所探望寧寧。事情被核實后,寧寧獲得了更多的網絡救助款。

  事件二

  在天津兒童醫院治療的3歲白血病患兒小云瀟的父母都是退伍軍人,父親還曾當過抗洪英雄,小云瀟被查出患上白血病后,家中積蓄盡數用光,為了給孩子治病,父親發動了網絡救助,將孩子的病情和治療的照片貼到了中國擁軍網上,收到來自全國各地的軍人捐款,一些軍人及其家屬捐錢捐藥,解了燃眉之急。為了證明自己所說的真實性,他還將給一位軍人家屬的信件公布在網絡上,以取得網友的信任。

  事件三

  2006年10月,為了幫助江西籍白血病女孩宛兒,一些在網上看到宛兒故事的網友發起了救助活動,他們組成志愿者隊伍,幫助宛兒募集醫療費。宛兒的父親黃家松是當地新港鎮第二小學教師,他借了四萬多元為女兒治病。2006年9月,黃家松在新浪網育兒論壇上發出了一封題為《宛兒,爸與你生命同在》的求助信,這封求助信感動了北京朝陽區萬象新天小區的居民們,大家拿出家里閑置的物品義賣,所得的近萬元善款全部捐給了宛兒。

  自發的網絡救助扛個人救助大旗

  中華慈善總會、中國扶貧基金會、紅十字會等慈善機構在發動網絡救助方面可以起到重大作用。據了解,以上組織的分支機構遍布各地,在核實情況、確定救助對象、發起救助等方面有獨特的優勢和可信性。有網友提出,有組織的救助比網絡自發救助做得更好,更加真實可信,也容易獲得其他人的認同,但因運作的環節比較多,往往在速度上沒有來自網絡的救助那么快。

  但事實上,自從民政部表示政府將逐步退出勸募市場后,募捐這一重任更多地落到了民間組織的身上,但民間組織由于需要救助者的數量太多,情況復雜,沒有能力對求助者一一調查取證,所以,救助行動僅限定在救助情況真實性的修井抗旱、助學助教、防疫防病、救災救難四大群體范圍內,也就是說,民間組織救助的大多是群體,那么,網絡救助無疑將扛起個人救助的大旗。

  網絡救助不像現實中的救助需要那么多程序,當事人只要將事情說清楚,留下聯系方式和銀行賬號,它就可以以驚人的速度傳播給受眾。利用網絡的獨特優勢,將救助活動與網絡的資源結合起來,倡議社會各界人士積極加入到募捐活動中,不失為一種有效、有利的慈善活動。

  記者手記

  網絡救助是便捷而高效的,能及時得到公眾的援助;網絡又是脆弱的,網友們素昧平生,只通過網絡聯絡并不牢靠。網友通過帖子了解到一些人的不幸遭遇,慷慨解囊。這種信任往往揉不得半點沙子。這時候,在網絡上發表什么觀點的都有,任何人都不能左右網友的情緒。現有的條件讓網友無法斷定消息是真是假。這種網絡救助的消極影響,長此以往會導致公眾的愛心變得麻木。

  網絡救助面臨信任危機

  去年,重慶女大學生陳易在網上發帖稱要“賣掉自己”,以換取對其病重母親的幫助,很快,陳易的個人賬號收到各地網友超過10萬元的捐款。但隨后,“聲討”她借此“騙錢”的帖子就出現在網上,并引發大討論,還有網友自費專程趕到重慶調查“賣身救母”的真實性,一時間,網上爭論不斷,輿論沸沸揚揚,以至于后來媒體也參與調查事件的真相。

  無論“賣身救母”是真是假,盡管到如今這件事的爭執仍未了,但無論如何,“賣身救母”事件透露出一個值得關注的新問題:即各種各樣的網絡救助越來越多,到底如何分辨其真偽?

  對于網絡救助所面臨的信任危機,目前卻并沒有什么好的辦法規范,只能憑借救助雙方的信任度。

  現今,求助者可以通過以下方式尋求現實的針對個人的慈善救助:第一、可以通過街道、民政部門,通過組織上報真實情況,但由于程序繁雜,時間大概會拖得比較長。第二、如果求助者的信息得到醫院證實,同時醫院、新聞媒體也發起了相應的救助活動,社會也會予以救助。但顯然,這兩個渠道遠沒有網絡救助來得快捷方便。

  網絡救助呼喚制度保障

  網絡的出現,為更多需要幫助的人提供了機會,使有的人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伸出援手。但是,因為網絡的隱蔽性,也容易讓某些帶有不正當目的的人發布虛假信息騙錢成為可能。

  “網絡救助問題層出不窮,關鍵在于沒有完善的監督機制。”有社會學家認為,必須通過一種制度化的保證,讓民間募捐在法律上不再處于尷尬地位。

  記者了解到,早就有法律專家針對社會募捐提出了建議,即在完善現有的公益事業捐贈法律的基礎上,專門制定一部規范社會募捐方面的法律,規定捐助雙方的權利和義務,規定公眾對于捐獻款項的使用用途、使用過程、使用形式和救助情況的知情權等。

  本市一位社會學專家說,每一個實施網絡救助的人,還應注意考證其真實性,以免同情心遭遇被欺騙的尷尬。與此同時,針對網絡救助的規模越來越大,網民缺乏鑒別真偽的手段等情況,應有專門的部門對網絡救助進行監管,從官方角度幫助網民核實其真實性,這也是避免不法分子趁機渾水摸魚的必要措施。另外,也有網友提出,可以設立網絡專用的救助基金,由專門的部門或單位即第三方進行保管,根據被救助對象的實情,進行有效的幫助。

轉自: 北方網-城市快報
【鄭重聲明】公益中國刊載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建議。轉載需經公益中國同意并注明出處。本網站文章是由網友自由上傳。對于此類文章本站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文章請發信至 [公益中國服務中心郵箱]。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項目推薦
春蕾計劃:她們想上學
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她創業計劃項目
薪火同行國際助學計劃
e萬行動(孤兒助養)
2021“暖巢行動”公益項目揚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學項目第二期
壹基金溫暖包
小善大愛免費午餐
關愛困境老人
愛心包裹項目
貧困白內障的光明
先心兒童的“心”聲
困境兒童關懷
關懷貧困母親
企業郵箱 |  隱私保護 |  客戶反饋 |  廣告合作 |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服務條款 |  網站地圖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備17029845號-1???京公網安備110102000421號
版權所有:公益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