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個7歲大孩子的母親,當得知患者是個5歲的白血病男孩時,真想救那孩子一命。”19日一早,福州日報社員工伍麗琴將來到省腫瘤醫院造血干細胞采集中心,為素昧平生的廣州一白血病患者捐獻造血干細胞。市紅十字會稱,伍麗琴是我市女性捐髓第一人。
伍麗琴是福州日報社發行公司溫泉發行站的一名普通員工。從1998年10月1日我國實施無償獻血的第一天起,她就成了志愿獻血者,除了因懷孕生育停止獻血兩年外,她每年都要無償獻血一兩次。2005年,在一次獻血中,工作人員建議她捐獻造血干細胞,她欣然同意,并報名成為一名捐獻造血干細胞志愿者。2006年10月27日,市紅十字會接中國造血干細胞捐獻者資料庫管理中心通知,伍麗琴與廣州一名白血病患者的HLA低分辨分型相合,于是與她取得聯系,伍麗琴當即表示愿意捐獻造血干細胞。
在志愿者辦理骨髓捐獻過程中,常有中途打退堂鼓的事情發生,最大的阻力通常來自家庭,但伍麗琴是例外。她告訴記者:“配型成功的事兒家里人都知道了,愛人不僅沒反對,而且挺支持的。因為他受我影響,也是一名無償獻血志愿者。就連7歲的兒子也說媽媽真棒。”如今,公公也知道她今天就要捐骨髓了。老人一點沒反對,只是囑咐兒子,要多買些東西給她補補身體。
市紅十字會工作人員介紹,中華骨髓庫2001年成立后,庫容量僅有50余萬份,但這對于上百萬的血液病患者來說,只是杯水車薪。況且,至少在400~10000個捐骨髓者中才有可能找到合適的供者,而在較為罕見的白細胞抗原型別中,相合的幾率只有幾十萬分之一。由于我國目前獨生子女家庭的普遍性,移植主要依靠在非血緣關系供者中尋找相合者,因此,伍麗琴的捐獻行為更顯其意義。
伍麗琴當發行員一年多,每天清晨4點多,她就要出門。日子雖然過得很忙碌,但伍麗琴總是笑呵呵的:“雖然苦,但習慣了覺得還挺有意思。身體健康,全家平安,還有能力幫助別人,這樣的日子我很滿足了。
轉自:福建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