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0歲的梁儒老人來自肇慶市德慶縣新圩鎮,在抗日戰爭時期曾是一名地下工作者。解放后,梁老先后在當地教育、政府部門任職。梁老告訴記者,前陣子他看到感動中國的叢飛死后將眼角膜捐給患有眼疾的小女孩的報道,深受感動,決定像叢飛一樣將自己的遺體捐贈給醫療機構,將眼角膜留給有需要的人使用。梁老稱不怕死后被解剖,他說:“人死后火化成灰挺可惜的,我死后還想繼續為人民做點事。”
2006年7月,梁老寫下了捐獻遺體及眼角膜的遺囑,其子女也表示支持他的決定,隨后還得到了當地黨委的支持。
當地相關部門:我們不接受捐贈遺體
然而,2006年8月,梁老拿著遺囑和志愿書來到德慶縣公證處,卻被拒絕。公證員告訴梁老,捐贈遺體必須經由所有的直系親屬同意,同時必須要有醫療機構愿意接受他的遺體才行。公證員要梁老先到捐贈遺體的登記站辦理登記手續,辦好了手續才能辦公證。于是,梁老來到德慶縣衛生局,工作人員表示將向市衛生局反映,但之后梁老苦等卻沒有了下文。記者日前致電德慶縣衛生局,有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捐獻遺體最好與殘聯部門聯系。隨后梁老按照指點來到縣殘聯,殘聯負責人表示從未接受過這類申請,答應向上級有關部門反映,但還是杳無音訊。
據有關人員透露,德慶當地從來沒有出現過要求捐獻遺體的人,梁老是第一個。記者日前致電肇慶市端州區紅十字會醫院,院方表示不能接受捐贈遺體,并稱肇慶市沒有可以接受遺體捐贈的醫療機構。
廣州遺體接受站:不接受市外捐贈
既然在當地無法捐贈,那么能否到省會大城市來捐贈呢?記者日前致電暨南大學醫學院志愿捐獻遺體登記接受站,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根據市紅十字會的規定,廣州市的遺體捐贈接受站只接受市內的捐贈者,對于市外人員的捐贈愛莫能助。該工作人員解釋,接受外地遺體捐贈涉及跨地區行政部門的監管問題,由于關于遺體捐贈目前尚無統一立法,廣東省內各地對遺體捐贈的規定也不盡相同。目前廣州市內的遺體捐贈主要依據市衛生局制定的有關規定,僅在廣州市內適用,其他地區的捐贈則無約束力,故無法接受外地捐贈。
該站另一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根據廣州關于遺體捐贈的相關規定,捐贈遺體一般由廣州市殯儀館統一運送,對于超出本市范圍的,廣州殯儀館拒絕運送。該工作人員表示,運送經費也是顧慮之一,加上接受遺體時又必須辦理當地民政部門的手續等,接受站不太方便接受外地的捐贈遺體,“尤其是跑幾百公里就接一個捐贈遺體的話,成本過高。”該工作人員說,由于目前器官捐贈主要由各個醫院實行,接受站一般對捐贈遺體只能進行醫學解剖和實驗,供學生學習,故對成本相對緊張。
紅十字會:市外捐贈不歸我們管
記者日前從廣州市紅十字會獲悉,無償捐獻遺體的志愿者,可直接到自己選定的登記接受站辦理申請登記手續,也可與市紅十字會聯系,由紅十字會介紹到就近的登記接受站辦理申請登記手續。
具體流程是:捐贈人領取一式四份的《廣州市公民志愿捐獻遺體申請登記表》,填寫之后征得所有直系親屬的簽名同意,并得到單位和當地街道的同意后,經當地公證部門公證,即可將登記表分別交與登記接受站、執行人(通常是直系親屬)和市紅十字會,最后自己保存一份。登記站受理登記后,將向志愿捐獻遺體者頒發由市紅十字會統一印制的《志愿捐獻遺體紀念證》,至此登記就完成了。
據了解,目前在廣州適用的是《廣州市志愿捐獻遺體管理暫行辦法》,只是廣州的地方規定。而深圳于2003年通過了國內首部相關法規—《深圳經濟特區人體器官捐獻移植條例草案》。至于其他地市是否有相應的捐贈管理規定,記者暫未得知。
現狀:6年才接受400個捐贈
記者隨后致電廣州另一遺體捐贈接受登記站———中山大學醫學院登記站。工作人員表示,從2001年至今,該站僅接受了400多個志愿者的登記,醫用遺體緊缺。他告訴記者,即便登記了也不一定能成功捐贈,由于捐贈遺體必須征得所有直系親屬的同意,很多人拿了登記表回去卻得不到家人的支持;或者登記者逝去后,代為執行的親屬又反悔不愿將遺體送交接受站,故實際獲得捐贈的還不到這個數目。
據悉,目前在廣東地區,廣州有四家志愿捐獻遺體登記站,深圳有一家,其他地區沒有設立登記點。這些沒有設立接受站的地區,極有可能出現梁老這種有心捐無人要的情況。
轉自:金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