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報記者宗苗淼 ■攝/本報實習記者宗苗淼
75歲的評劇導演馬洪林身體“倍兒棒”,在他與家人“磨蹭”了3年之后,終于填完了省紅十字會授權某醫學院的遺體捐獻協議書,導演了他的“完美人生”。
三年填完遺體捐贈協議
馬洪林75歲,是河北省藝術職業學院的離休干部,當了30多年的戲曲導演。在他50歲那年,他就有了想捐遺體的想法,但當時被一位當醫生的朋友勸住了。
三年前,馬洪林在一次讀報時看到了這樣一則消息:“美國,平均6位學生能有一具尸體做試驗;而在中國,平均20位學生才能分到一具尸體,而且還得排隊。”于是,馬洪林又動起了捐贈遺體的念頭。
他先是問石家莊的大女兒,被拒絕了;再問石家莊、北京、南京的4個兒子,又是不同意。于是,馬洪林便來了個“先斬后奏”,申請來一張“捐獻遺體志愿書”。不想老先生填了自己要填的那欄后,“家屬意見”欄卻無人支持。“多貴的地我們都能給您買,您身體這么好,老想什么捐遺體啊!”女兒總是勸父親。
老導演欲演“完美人生”
馬洪林做了30多年的導演,導了100多部傳統戲和現代戲。而今,他最大的心愿就是為自己導演“完美的人生”。捐贈遺體的事,他終究沒有放下。每當見到幾個兒女時,他總會冷不丁冒出一句:“捐遺體的事怎么辦?”直到2006年底時,老人的執著深深感動了5個兒女,他們終于不再阻攔父親,在申請表上鄭重寫下了“尊重父親遺愿”的字樣。
“簽了捐贈遺體的協議,導演自己的人生,因為人生應該是一部好戲。”馬洪林說起話來意味深長。
為此,還有人為馬洪林作詩一首掛于墻上:“人生百味誰最知,自是兩鬢斑白時;風雨江湖五十載,尋夢梨園不覺癡;銀鬢無情落滿頭,年華不給回頭日;斑竹千滴不談淚,蒼松雖老尤挺枝。”
紅十字會對老人表示敬佩
“因為捐贈遺體必須有直系親屬簽名,省紅十字會經常會碰到因捐獻者家屬不同意而導致捐贈失敗的情況。”對于老先生家人的贊成,省紅十字會仝世賓很是欽佩。
市紅十字會遺體捐獻志愿者工作站站長冉義臣表示,馬洪林老先生用了三年時間說服兒女同意自己捐獻遺體,這令他十分感動和敬佩。
冉義臣表示,自從2003年11月17日工作站正式成立以來,他們接到的電話登記逐年增多,其中411個人已經領表登記,公正捐贈遺體的人數已經達到286人,成功接受了遺體12例。但這相對于科研需求來說,還遠遠不夠。
“隨著醫療事業的發展,用于科學試驗的人體數量已不能滿足科學發展的需要。”冉義臣希望,所有市民都能夠樹立科學的觀念,并希望在此公布遺體捐獻志愿者工作站電話:87123717、87687884。
轉自:河北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