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癡呆癥由艾滋病病毒侵犯中樞神經系統造成,一般晚期艾滋病患者易患此病。科學家在最新出版的美國《神經病學》雜志上報告說,2003年9月至2004年1月間,他們在烏干達首都坎帕拉共選取了178人,利用一系列嚴格的醫學測試進行了艾滋病癡呆癥診斷。其中78人為艾滋病病毒檢測呈陽性者,另外100人為檢測呈陰性者。結果發現,有多達31%的艾滋病病毒檢測呈陽性者同時患有艾滋病癡呆癥。
這是第一項針對非洲大陸艾滋病癡呆癥的調查研究,研究小組負責人、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神經學家內德·薩克特說,如果想了解全球范圍內艾滋病癡呆癥的流行情況,還需要進行更大規模的測試,但烏干達的測試傳遞出一個很明顯的信號,那就是這種病在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國家發病率極高,而人們的認識卻嚴重不足。
薩克特說,估計在全球4000萬艾滋病病毒攜帶者和患者中,有多達2700萬生活在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如果整個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的艾滋病癡呆癥發病率都和此次測試一樣,“那就意味著有800多萬艾滋病癡呆癥患者生活在這一地區”。
艾滋病癡呆癥典型表現為記憶力、學習能力、行為及運動能力受損,妨礙患者的日常生活,嚴重時甚至會完全致殘,臥床不起。薩克特說,艾滋病癡呆癥的高發病率會給非洲國家帶來沉重的社會負擔和經濟負擔,如勞動力喪失、醫療開支猛增。不過與阿爾茨海默氏癥和中風癡呆癥不同的是,艾滋病癡呆癥可以醫治,利用治療艾滋病的抗逆轉錄病毒藥物就有可能“逆轉”病情,一些人甚至可能通過藥物治療完全恢復認知能力。
但薩克特指出,全球艾滋病病毒攜帶者和患者中僅有約20%能得到有效救治,許多得不到救治的患者居住在非洲,因此他呼吁更多的醫療救助項目關注非洲的艾滋病癡呆癥問題。
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