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白血病女孩求助慈善部門遭遇戶籍門檻,女孩王琳身患白血病牽動了許多常州人的心,然而,當她面對巨額的醫療費用而求助兩地慈善部門時,結果卻讓人失望:因為戶籍在江蘇姜堰,出生、受教育卻在常州,王琳便成了兩地救助部門的“邊緣人”,也因此無法及時得到一個普通市民該享有的救助。
“常州人是最可愛、最可敬的。雖然有點寒心,但我不怪他們,因為他們也是按政策辦事!”王琳的母親繆芹芳說道。在繆芹芳通情達理的背后,有專家認為,我們需要審視現今社會救助體制是否完善,何時才能惠及成千上萬的“新市民”,讓他們也享受到市民待遇。
愛心日記記錄可愛的常州人
16周歲的王琳是個活潑開朗的女孩,躺在常州市第二人民醫院病床上的她和記者交談時不時露出陽光的笑容。“想不想同學、老師,想不想上學?”記者問道,“想,但現在最重要的是先治好病啊!”王琳面帶微笑地說。從她的臉上,絲毫找不到一個已經接受5次化療的病人的影子。
王琳的母親繆芹芳說,王琳渴望上學的心情十分強烈,自從2005年11月檢查出患有急性白血病住院,在病痛和化療的煎熬下,王琳卻為了上學曾一度中斷了治療,可當她剛捧著嶄新的書本時,病情卻再度復發,她又不得不再次住進了醫院。
王琳的遭遇經過《中國常州網》等媒體的報道后,引起了很多常州熱心人的關注,常州市婦聯為她舉辦了兩次慈善募捐活動,王琳所在的朝陽中學兩次捐款共2萬多元,常州市教育局黨工委惠方副書記親自前往慰問……
懷著一顆感恩的心,有著高中文憑的繆芹芳選擇用寫日記的方法,深情地記錄下常州人民的愛心:身懷七甲的孕婦、病床的癌癥患者、漂亮的小姑娘、醫院的醫生、做好事不留名的企業老總、藥房的營業員……從2005年11月到現在,她已經記了大半本日記本。“我經常拿出來看看,感覺常州人是最可愛、最可敬的。”繆芹芳說,她印象最深的也最讓她感動的一次,是2006年11月19日中午江留根師傅(后來才知道的)帶著兒子和孫女,捧著鮮花來看王琳,并給了王琳2000元。后來通過醫院才知道,江留根師傅是開過兩次刀的腹部癌病人。“自己也需要錢啊,我和王琳激動的半天說不出話來。”繆芹芳說。
在繆芹芳看來,王琳是不幸的,因為她不能和其他孩子一樣,有個健康的身體,可以開開心心地去上學。但她又是幸運的,因為她得到了那么多人的關心和愛護。
愛心如潮之后遭遇寒心尷尬
王琳的父親是揚州寶應人,繆芹芳則來自泰州姜堰,而王琳的戶籍也一直在姜堰。繆芹芳夫婦于1990年來常州打工,由于沒有技術,丈夫做小攤生意,妻子做保潔員,長期以來過著“不穩定、四處奔波”的日子。
為了給王琳治病,這個原本就貧困的家庭四處舉債,目前已經花去13萬多元(一半是捐助款)。“現在王琳每天的治療費用就要2000多元,我們已經無能為力了。”繆芹芳說著說著情不自禁地流下淚來。據二院醫生介紹,王琳目前的病情基本上比較穩定,但要想進一步康復,需要鞏固治療,費用還需要10多萬元。
聽說各地都有大病救助的政策,帶著王琳能早日康復,回到學校上學的希望,繆芹芳去年年底來到常州市慈善協會求助,卻意外地被告知王琳不屬于救助的人群,因為她的戶籍不在常州,而按照規定,只能是常州本地的低保、困難戶才能接受救助。
“看到常州有這么多熱心人,當時也是懷著信心去的,可遭到拒絕后確實感覺有點寒心。”繆芹芳說。為了給女兒治病,她又想到了去老家找人幫幫忙,于是她委托妹妹去姜堰民政部門求助。當介紹完王琳的情況后,姜堰民政方面表示,王琳雖然戶籍在姜堰,卻很少回去,連過年也不例外,所以不屬于常住人口,建議最好還是找常州方面解決。
“作為一個母親,這件事雖然讓我有點失望,但我知道他們是按規定辦事,我能理解。”繆芹芳說,看到這么常州人在幫助王琳,雖然因為戶籍問題被擋在了慈善救助的門外,但她心里還是很感激常州許許多多的好人。
慈善部門表示要按政策辦事
談起救助,常州市的社會救助工作一直走在省內乃至全國的前列,不僅在失學、低保、困難家庭救助方面制定了強力有效的政策,城鄉一體化的建設更讓許多農民獲得了“雪中送炭”的救助。
另據了解,去年12月底,該市的慈善基金總量就突破了10億元大關。該市各級慈善機構先后開展助醫、助學、助老等慈善救助活動,累計救助21437人,發放救助金4266.56萬元,其救助金投入之多、救助惠及面之廣、救助標準之高、救助效果之好為歷年之最,深受各界好評。
談起王琳的遭遇,常州市慈善協會辦公室主任丁春梅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覺得十分委屈。丁主任說,王琳的事情她知道,但慈善救助是政府的一項為民辦實事工程,每筆捐助款項都納入政府專項資金。而按照政府出臺的規定,只有是常州本地低保、特困家庭才能享受救助。“救助對象并不是我們說了算,這是政府的政策。”丁主任說,王琳的遭遇確實讓人同情,但現在最好通過其他方式、渠道來解決醫療費用的問題。據常州民政部門一位同志介紹,常州目前僅貧困家庭就有10萬,“救助壓力也很大”。
而姜堰市民政局慈善辦一位單姓負責人則表示,王琳的情況比較特殊,目前該部門已經接到常州慈善協會同志的電話,反映了此情況。王琳要想得到救助,必須本人回姜堰,并且提出書面申請,并按照有關程序,逐級上報。如果情況屬實,可以給予適當的救助。
惠及新市民才象征城市博大
王琳的家庭是千千萬萬常州新市民中的一員。在常州市民如潮的愛心面前,王琳母親的這次求助尷尬并不能說明什么,更不能磨滅常州市民“樂善好施”的本性。但透過這件事,或許應該反省我們的救助體制是否完善,是否需要放寬政策,讓為城市建設也作出貢獻的新市民從中獲利?
“接納新市民,讓他們享受市民待遇,和市民一起為城市建設努力,這才是一個城市成熟、寬博的表現。”南京大學社會學院一位教授認為,目前,國內大小城市(鎮)居住超過半年以上的實際人口中,有40%是外來民工,總量達到2億人口以上。面對這些外來民工,如何讓他們成為新市民,享受市民待遇,找到一種歸屬感,這正是我們政府迫切需要面對解決的。
在社會救助方面,該教授指出,雖然當前各地都在完善社會救助體系,當普遍存在一種錯誤的認識或者說狹隘的認識,就是將新市民的排除在外。殊不知,這種同城不同政策所帶來的矛盾與沖突是不可想象的,任其發展到一定程度上會影響社會的和諧。而政府在制定制度、政策時,應該堅持公平正義,協調好不斷出現的各種新關系,新矛盾,體現以人為本的原則。
當前,有關部門需要清醒認識的是,農村人口向城市轉移,外來民工轉換為市民,是城市化進程繞不過去的兩道坎。現在因“兩項轉移”不順帶來的社會矛盾已相當突出,與其繼續回避矛盾,不如勇敢地挑戰自我,完善我們的各項社會體制,尤其是體現政府愛民、為民辦實事的救助體制。
轉自:CCT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