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屋里惟一“新潮”的家當就是擺在角落里的一臺液晶電腦。墻上貼著黃雅萍的幾張獎狀,是最好的裝飾品。閣樓用木頭搭成,要爬簡易木梯上去。黃嘉寶有點不好意思地說,那是女兒的房間。
父親為女兒感到驕傲
黃嘉寶小心翼翼地捧出兩本紅艷艷的榮譽證書,這是市紅十字會頒給他們父女倆的,也是他們簽署遺體捐獻的證明書。“我們是廈門第一對攜手簽署遺體捐獻的父女,”他有些自豪地說,“我為我的女兒感到驕傲。”上個月28日,黃嘉寶與妻女吃飯時,提出自己百年之后想捐獻遺體,立即得到妻女的支持。讓黃嘉寶感到意外的是,年僅16歲的女兒黃雅萍也有此想法。女兒說這個念頭一直存在心中,因擔心父母不同意,所以一直不敢說出來。隔天父女倆來到市紅十字會,領取了“個人自愿申請遺體捐獻”的表格,并在表格上填上他們是自愿無償捐獻自己的遺體,獻給科學研究。“填表時,我們都很高興,因為這是以公民的身份為社會做出奉獻,”黃嘉寶說。
黃嘉寶一直認為,人生的真正意義在于對社會做出自己的奉獻。他教育女兒,我們在物質上比不上人家,但只要認真學習,培養高尚的人格,人生一樣不會留下遺憾。“一個人要活得有意義,就必須奉獻社會,但不一定要以金錢的方式,比如這次我和女兒一起簽協議捐獻遺體,也同樣是奉獻社會。”黃雅萍是廈門六中初三年學生,與爸爸簽署遺體捐獻一事,她周圍的老師、同學都還不知道。雅萍說,“人死后火化,還不如將器官捐獻出來。”
父親習慣剪報,當作“家教”資料
“我喜歡把報紙上報道的不平凡的人物和事情剪下來保存,很多都對我有所啟示,也是我教育女兒的好材料。”黃嘉寶拿出珍藏的剪報,剪報分為兩類,一類是不尋常的人物和事件,另一類是與市民關系密切的政策條文和舉措,分別放在兩個不同的塑料袋里。“報紙上有一則漳州一名初三女生張惠麗的系列報道觸動了我。小惠麗患癌癥晚期,遺愿是死后捐出自己的眼角膜,這樣便可以‘留下眼睛看世界’,可遺憾的是,由于受到長輩的反對,小惠麗最終沒能如愿。”黃嘉寶由此萌生了捐獻遺體的念頭。
雅萍說,“我為爸爸自豪,他一直默默地為社會做貢獻,雖然很平凡,但在我心中他很偉大。”
轉自:廈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