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界備感頭痛的艾滋病,中醫卻提供了一種具有優勢的治療選擇。在河南,一項涉及1792例病人的中醫藥治療艾滋病項目實施兩年來,成果頗豐――
如果說,兩年前“中醫藥治療艾滋病項目”開始實施時,主要作為“關懷項目”,針對不能接受抗病毒西藥治療的患者,那么,兩年后,對以河南中醫學院李發枝教授為首的專家組成員而言,心中則更多有著“中醫服務人類健康”的使命感。
自2004年10月項目開始至今,一項持續兩年、涉及1792例病人的臨床療效評估顯示:相對西醫藥,中醫藥在緩解癥狀體征、提高生活質量、延緩發病時間、延長生命等方面,具有明顯優勢。中醫藥能使艾滋病患者感覺像正常人一樣的工作和生活。
水黃村的故事
河南省尉氏縣水黃村,是該省30余個艾滋病高發村之一。
快過年了,村民葉狗明說,準備賣掉家里的幾頭豬,好好置辦些東西。看他神采奕奕的樣子,誰也不會想到,兩年前處于艾滋病發病期的他,因為皮炎等機會性感染,眉毛胡子都掉光了,而且渾身乏力,更別說下地干農活了。
10多年前,葉狗明和村里人四處賣血,感染了艾滋病毒。直到2000年,經常無故生病,又聽到鄉親們流傳的一些說法,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隨后,他被檢查確認,接受抗病毒治療,沒想到全身過敏反應強烈。正在絕望之際,2004年10月中醫藥治療艾滋病項目在村里實施,他試著參加。中醫藥的“神奇”,給他帶來了現在的“幸福生活”。
從醫30余年的村醫劉廣嶺說,全村2500多人,上世紀90年代不少村民因賣血感染,數年后陸續發病和死亡,2002年死17人,2003年死19人。此后,接受抗病毒西藥治療,死亡率下降,但八成病人胃腸道副反應厲害,其他則因過敏等原因不適應抗病毒治療。“頭發、眉毛掉的,皮膚爛的,拉肚子止不住的……好多家田里都荒了,不少小孩子沒人管了,我這衛生所有時一天接幾十個病人,很慘啊!”
轉折發生在2004年10月,中醫藥項目實施。很快,情況發生了變化,100多個病人中,有副反應的明顯緩解,皮炎、腹瀉、發熱的好了,乏力者有勁了。走在街上,病人和正常人看不出兩樣。
“雞尾酒療法”的困境
作為全國最嚴重的艾滋病疫情省份之一,河南省疫情主要開始于90年代中期。
當時,有償獻血風在較貧困的豫東南一帶盛行,造成艾滋病的經血傳播,涉及18個省轄市,局部村莊呈高度密集的“灶性”分布。發病人群以30歲到50歲之間的青壯年為主,占83%。由于有償獻血已10余年,現進入發病、死亡高峰期,病人逐年增多。
進入21世紀,該省實施西醫藥抗病毒治療(高效抗逆轉錄病毒,又稱雞尾酒療法)和抗機會感染的醫療救治。然而,隨之而來的挑戰日益突顯:
一是“成本高”。從采購、配送到監督服藥到口,免費治療對國家則意味著大量人力、物力、財力的消耗。
二是“機會感染難控制”。農村條件差,免疫力較低的患者機會性感染層出不窮,西藥的對抗治療只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基層衛生機構因此天天人滿為患,壓力巨大。
三是“耐藥性”。雞尾酒療法每3至5年服用者會產生不同程度的耐藥性,須重新調整藥物方案。每次調整,則給下一步的治療帶來更大難度。
四是“存在不適應人群”。如肝腎功能不全、過敏體質等人群,無法接受抗病毒治療,面對的只有“絕望”。
很快,從中央到地方,從醫學專家到基層醫生,一種讓中醫藥參與艾滋病治療的呼聲漸起,并迅速為決策層采納。2003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會同衛生部、財政部啟動“中醫中藥治療艾滋病試點項目”,選擇河南、河北、安徽、湖北、廣東等5省,涉及2500余例患者。其中,僅河南占到七成以上,達1792例,所具有的大樣本優勢,也使該省的試點項目最具療效評估的價值。
2004年8月,按照三部委的統一部署,經過周密的準備,備受矚目的河南省中醫藥治療艾滋病項目在5市9縣區展開。
中醫“摸著石頭過河”
河南中醫藥“試水”治療艾滋病,還要上溯至2002年7月。
由于新蔡縣疫情嚴重,在治療措施難以跟進的情況下,希望轉向中醫藥。當時,李發枝等專家趕赴疫區時,心情復雜,對中醫藥能不能治這種“新病”心里沒底。幾天內接觸60余例病人,歸納、分析、反復討論,然后開出處方,制成中藥制劑,選擇200例病人服用。1月后反饋來的信息令人振奮,病人原先的并發癥狀大為緩解。盡管這次嘗試沒有持續下去,但專家們對中醫藥的療效有了“底”。
2004年8月國家項目啟動,以李發枝為首的專家組提前進駐尉氏縣的3個高發村,對300多例進行先期治療探索。20余個河南中醫界各學科領域的頂級專家,幾乎天天泡在村里,以2002年經驗為基礎,討論病機病理,辨證施治,觀察處方療效,一次不行二次、三次……“先當學生,后當老師”,一個可以在全省推廣的初步治療方案慢慢“出籠”。兩個月后,項目全面推開。
隨后,對試點地區的一線醫生進行了廣泛的業務培訓,一個以縣中醫院為依托,省、縣、鄉、村四級參與的項目實施體系開始運行……
面上治療的問題基本解決。然而,隨著病程的自然延進,重癥患者增多,尤其伴發的嚴重腹瀉,此前的方案又顯不足。2005年7月,專家組趕赴重癥病人最多的上蔡縣中醫院,幾番臨床,3個月后,制成“瀉痢康膠囊”,有效控制率達90%。
“天天像在打仗。”河南省中醫藥管理局局長夏祖昌說,開始時經費不多,補助也低,條件艱苦,“他們靠的是中醫懸壺濟世的使命感”。
2005年,《河南省艾滋病常見病癥辨證治療要點》完成并在項目縣推廣。河南的經驗被全國其他省市試點地區借鑒。
中西醫“療效”之別
分屬兩種不同醫學體系的中醫和西醫,在艾滋病治療療效評價問題上再次“交手”。
對于西醫,病毒載量和免疫功能(CD4淋巴細胞數量)是公認的療效指標。病毒載量下降越快,CD4細胞上升越快,療效越好。
如果以此為標準,中醫藥的劣勢是明顯的。河南1000多例病人兩年的臨床顯示,單純用中醫藥對增加CD4細胞、降低病毒載量不明顯,僅能減緩CD4細胞的下降幅度,穩定病毒載量,顯示可以延長病人生存期。
但在現實中,中醫藥在病人帶毒生存方面,顯著提高了生活質量,尤其針對艾滋病并發癥的療效之快捷和穩定“獨具優勢”。
艾滋病患者由于免疫缺陷,常伴有發熱、胸痛、腹瀉、咳喘、乏力、自汗等癥狀和淋巴結腫大、口腔潰瘍、皰疹等體征,很難治愈,而且治療起來也非常棘手。西醫只是對癥治療,往往“按下葫蘆起了瓢”,病人備受折磨。
面對復雜的病理損害,中醫辨證施治,以其“化繁為簡、執簡馭繁”的特點,能迅速緩解病情,對上述癥狀改善率在60%以上。最重要的是,病人在病情改善之后很少復發,機會性感染發生率明顯降低,臨床顯示,下降率分別為感冒82%,腹瀉64%,皰疹78%,潰瘍65%。而且,病人的感覺“非常之好”。
“體重增加了,能下地干活了。”記者在采訪中,類似的話語不時聽到。項目通過治療前后卡氏積分(生活質量量表)對比,顯示具有非常顯著性統計學意義。然而令中醫尷尬的是,這些代表健康狀況的主觀感受,無法得到現行客觀評價體系的認可。
“艾滋病病毒一旦感染將終身攜帶,中醫的優勢在于解決病人帶毒生存的生活質量問題。”項目專家組組長、河南省中醫藥研究院徐立然教授認為,如同腫瘤治療,如能根治最好,如不能根治但能很好的帶瘤生存,同樣符合醫學目的。目前,中醫改善腫瘤病人長期生存狀態方面的療效,在國際醫學界得到廣泛認同。“從這個意義上講,中醫應當有自己的療效評價標準。”
為人類健康做獨到貢獻
除了上述的療效,中醫藥還使不能接受抗病毒治療的“不適應病人”有了新希望,并顯示出明顯的經濟優勢。這一方面體現在中藥價廉上,單純中醫藥治療費用每人每天不超過10元,遠低于抗病毒和抗機會性感染治療費用;另一方面,病人并發癥大幅減少,節約了大量的費用。
中醫治療艾滋病始自20年前。1987年,根據政府間合作協議,中國中醫科學院派專家赴非洲坦桑尼亞開展中醫藥治療艾滋病項目。從此,中醫專家陸續在該國治療數千例艾滋病患者和感染者,初步證實中醫藥的療效。2000年,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開設艾滋病門診,中醫藥治療近千例。然而由于上述病人多為散在,以及條件的限制,臨床科研不足。
2003年,國家中醫中藥治療艾滋病項目啟動。2004年,河南等5省開始實施中醫藥治療艾滋病試點,設計完善的臨床科研同時展開。2005年,項目擴大到11個省區市,2006年,擴至14個,治療患者由3500人增加到6000多人。同年,河南省該項目擴大到13個縣區,人數增至2546例。
“治療艾滋病最好的選擇是中西醫結合。”中國中醫科學院院長曹洪欣說,兩者取長補短,使“降低病毒載量”和“提高生存質量”兩個問題都得到重視,探索出一套有效完善的艾滋病治療方案和評價標準,為人類健康做出貢獻。河南中醫治療艾滋病的實踐也印證了這一點。
在我國,艾滋病帶來的嚴峻挑戰將長期存在。專家強調,已有的實踐和未來的前瞻顯示,中醫藥治療艾滋病是我國特有的優勢和資源,國家應從戰略的高度給予重視,在中醫、中西醫結合治療領域集中攻關,為艾滋病治療做出中國人的貢獻。
轉自: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