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生命結束之前,我希望能達成身后捐獻眼角膜的愿望,無論生命終止在哪一個時刻,請相信我是真心誠意的,絕不是想以此獲得什么,哪怕只是一句謝謝。我知道正像我渴望健康一樣,也有人在迫切渴望光明……”2月13日午夜時分,32歲的“血玫瑰”吳珊用一顆平常心直面死亡。臨終她惟一放心不下的是,生命能否如愿以另外一種方式綻放?2月14日,雖然捐獻眼角膜的遺愿漸成泡影,但遺體捐獻則格外順利。
父母眼中:女兒的想法讓人震驚
“再見了!珊珊。”14日11時許,當載有吳珊遺體的面包車徐徐啟動時,母親李玉珍的眼淚如同泉涌。漫天飛舞的雪花也為送她的最后一程鋪就了純白色的路。
“珊珊從來沒有畏懼過死亡。”李玉珍這樣評價女兒。吳珊13歲時被查出患上了再生障礙性貧血。從那以后,她的生命只能靠輸血來維持。2002年以來,吳珊的身體越來越虛弱,每個月輸一次血變成每星期一次,臨終加密到每天一次。李玉珍告訴記者,兩年前,吳珊病情惡化便有了捐獻眼角膜和遺體的想法,這個想法起初讓她感到震驚。可女兒反復對她說,這樣做是為了讓生命擁有更重要的價值。2006年3月17日,李玉珍和丈夫吳榮華在女兒遺體捐獻申請書中簽了字。
13日晚11時30分,沒有流一滴眼淚的吳珊在平靜中與家人訣別。臨終前最后一句話是讓母親趕緊與紅十字會取得聯系,實現自己捐眼角膜的遺愿。
妹妹眼中:為要孩子寧可犧牲自己
吳堯是吳珊的妹妹,她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姐姐和姐夫的愛情本身就如同一段神話。姐姐與姐夫是在打工中相識的,當姐姐告訴姐夫自己患有再生障礙性貧血時,姐夫沒有退縮,并頂住壓力與姐姐結合在一起。2000年姐姐懷孕后,無論家人還是醫生都勸她盡早進行人工流產,生育時很可能因此要了她的命,可是姐姐卻執意將孩子生下來。2001年1月,姐姐進產房前曾對家人說,如果只能活一個,她希望是肚子里的胎兒。吳堯說,如果不是為了這個孩子,姐姐的身體不會這么快就垮掉,可是姐姐卻一點都不后悔。2006年初,當她意識到生命也許不會久長時,主動與愛人提出離婚,她不希望拖累愛自己的人。
朋友眼中:樂觀是她的生命符號
吳珊得以實現遺體捐獻的遺愿,吉林市紅十字會志愿者工作站站長甄一菲功不可沒。甄一菲向記者講述了遺體捐獻的經過。2006年3月8日,當甄一菲打開郵箱時,發現有一封中央電視臺《為您服務》欄目組寄來的電子郵件。郵件的內容是,吉林市有一名叫吳珊的再生障礙性貧血患者有意捐獻眼角膜,并請盡快與有關部門協調捐獻的相關事宜。甄一菲告訴記者,當她打通吳珊的電話時,吳珊告訴她:“過來吧,我在家等你。”樂觀是吳珊留給甄一菲最深刻的印象。吳珊曾親口對甄一菲說:“我的身體里流淌太多好心人的血,我沒什么回報社會的,這也是我應該做的。”
吉林醫藥學院人體解剖研究室的牛松青主任告訴記者,從上世紀90年代至現在,該研究室一共接收了6具自愿捐獻的遺體。吳珊不但是惟一的女性,而且是最年輕的。牛松青告訴記者,器官完整、沒有肌肉萎縮的遺體非常珍貴,他們會科學地加以利用。學院正在考慮參照國外的一些做法,在遺體解剖之前,舉行一個告慰儀式以示對自愿捐獻遺體者的崇敬之情。
牛松青還告訴記者,有些院校因為沒有遺體,實體解剖課被迫下馬。除了遺體捐獻的人比較少以外,另一個原因是很多人不知該怎么辦理遺體捐獻。
轉自:城市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