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華的王華(化名)到省中醫院體檢,準備捐獻干細胞
我省第11位干細胞捐獻者昨來杭,省紅十字會提醒志愿者——
拒絕捐獻比找不到干細胞更殘酷
核心提示
剛過完春節長假,我省造血干細胞捐獻第11人、來自金華的王華(化名),就急著趕到了位于杭州的浙江省中醫院。他將把自己的造血干細胞捐獻給一位遠在北京的素不相識的白血病人。此前,我省已有10名志愿者進行了11例干細胞捐獻。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由于這兩年來捐獻者入庫的數據增幅非常明顯,因此血液病人初分辨率相配的幾率也在不斷地增加,但在找到與病人各項血液指標相吻合的志愿者后,因為種種原因,個別志愿者拒絕捐獻或者反悔,這不僅會給那些身體上本來就很脆弱的患者以精神上的重擊,還有可能加速他們的死亡。
現場:金華志愿者為北京患者捐獻“救命血”
自從去年9月得知遠在北京的一位白血病人急需自己捐獻干細胞的那一刻起,王華的心一直沒有平靜過。因為對方身體狀況反復無常,而干細胞移植要等病人身體狀況恢復到一定狀態才能進行,半年來,王華一直處于待命狀態,遠方素不相識的病人的身體狀況,一直讓王華深深牽掛著。
“去年9月份的時候說要捐獻了,很激動,馬上去進行了體檢,所有指標都符合捐獻條件,正要出發,對方傳來消息,說是身體不適不宜接受移植。”半年來,王華兩次接到通知,又兩次因同樣的原因而沒能捐獻。但內心里,他一直很希望能早日捐獻,只有這樣,對方的生命才有盼頭。
因為擔心父母對干細胞移植產生誤解,王華這次是以出差為由來杭州的。“等捐獻成功以后再向他們報喜,相信看到健健康康的兒子后,他們會很支持的。”
昨天下午4點30分,在金華市慈善總會工作人員的陪同下,王華來到浙江省中醫院骨髓移植中心,醫護人員特地為他準備了一間能看到西湖的干細胞采集室。王華開玩笑說,自己從沒有接受過這么好的待遇。在接下來的幾天,醫生將給王華注入動員劑,將造血干細胞動員到外周血中以便采集,3月1日下午和2日上午將分兩次采集,2日下午將采集的干細胞送往北京。據了解,受王華救助的病人,現正在無菌倉中等待著王華的“救命血”。
調查:個別志愿者配型成功后拒絕捐獻
中國造血干細胞捐獻者資料庫浙江分庫自2001年建立至今,已有12300多名捐獻者的資料入庫。王華是我省第11位干細胞捐獻者。
這兩年,浙江干細胞捐獻者入庫的數據增幅非常明顯,因此血液病人初分辨率相配的幾率也在不斷地增加。有些白血病人在向中國干細胞捐獻者資料庫發出求救信息后,經過篩查,能找到好幾個人的造血干細胞與自己的配型成功,但并不是所有志愿者都能真正捐獻。因為種種原因,一些志愿者拒絕捐獻或者反悔,許多患者在得知配型成功的喜訊后,又遭遇了拒絕捐獻的打擊,這無疑讓這些身心本就很脆弱的患者更加絕望。
去年年底,浙江省紅十字會接到了來自中國造血干細胞捐獻者資料庫的初配通知:在浙江就讀的一位大學生,其血液的多項指標與一位等待緊急救治的急性血液病人相吻合,希望該志愿者能捐獻出造血干細胞救人一命。紅十字會的工作人員查看該志愿者的基本資料以后,心里涼了一截:這名志愿者在半年前就與一位病人配型成功,但紅十字會在聯系到此人后,他以家人不同意為由拒絕捐獻。
盡管如此,紅十字會的工作人員還想再努力一下,也許該志愿者的想法會有所改變呢?然而,這一次工作人員還是得到了與半年前相同的答復。由于捐獻造血干細胞完全出于個人的意愿,盡管紅十字會的工作人員百般努力,最后只能作罷。
緣由:誤以為捐贈干細胞會損害健康
據介紹,志愿者中途反悔的主要原因包括:很多志愿者在入庫時僅憑一時沖動,對造血干細胞移植的過程和意義缺乏了解;有的志愿者報名時并未告知家人,配型成功后,家人極力反對導致最終拒絕捐獻;有的志愿者在加入數據庫時,沒有經過深思熟慮,抱有“反正也不太可能配上”的心理,一旦配型成功后又因害怕而拒絕捐獻;還有的則是單位的同事或者周邊的朋友入庫了,一時興起跟風而上。這些原因直接導致了干細胞志愿者拒絕捐獻比例的上升。
在拒絕捐獻干細胞的人中,大多數人的拒絕理由都是家人不同意。在農村,這種現象尤其明顯。
我省第八例干細胞捐獻者丁毅告訴記者,在他捐獻完畢回老家后,有很多人關切地問他:“脊椎還痛不痛?”在村民們的觀念里,干細胞移植就是抽脊髓,還有人認為“捐贈骨髓”就是要在脊椎骨上打孔鉆洞,會很疼。
實際上,采取造血干細胞主要有兩種方式:一是抽取骨髓造血干細胞;二是外周血采集造血干細胞,我國衛生部認定的非血緣關系的干細胞移植采用的是后一種方式。這種方式是用科學方法將骨髓血中的造血干細胞大量動員到外周血中,從捐獻者手臂靜脈處采集全血,通過血細胞分離機提取造血干細胞,同時,將其他血液成份回輸捐獻者體內。在采集完成后,一些輕微疼痛感和不適將會消失,所用的器材都經嚴格消毒并一次性使用。
另外,盡管目前全球都沒有資料表明捐獻造血干細胞會對人體健康造成危害,但很多志愿者對捐獻的概念和過程還非常模糊,一些志愿者在道聽途說之下,最終選擇了放棄。
親歷:我省10位干細胞捐獻者身體健康
針對一些人對干細胞捐獻的種種擔心,記者采訪了浙江已經捐獻過造血干細胞的10名志愿者。他們表示,干細胞移植對自己的身體沒有絲毫損害。
我省第一位造血干細胞捐獻者章焱說,自捐獻造血干細胞至今,已有兩年多了,身體還是和以往一樣棒。
“只要你有勇氣堅持多躺幾小時,其余的都不成問題。”我省第四個干細胞捐獻者洪佳笑呵呵地對記者說。
“如果對身體有影響的話,汪霖怎么還敢進行第二次捐獻呢?”我省捐獻干細胞第八人丁毅認為,說干細胞移植對身體造成影響,是沒有科學根據的。
這些捐獻者表示,只要身體健康,再加上一顆愛心和一點勇氣,就有可能拯救一個血液病人的生命。
浙江省中醫院血液科主治醫生葉寶東告訴記者,造血干細胞具有很強的再生能力,正常情況下,人體各種細胞每天都在不斷新陳代謝,進行著生成、衰老、死亡的循環往復,失血或捐獻造血干細胞后,可刺激骨髓加速造血。1至2周內,血液中的各種血細胞就能恢復到原來的水平。
據悉,一個成年人體內的造血干細胞約有3公斤,只要捐獻10克就能夠挽救一條生命。因此,捐贈出這10克造血干細胞,對于成年人來說幾乎沒有任何影響。另一方面,由于造血干細胞配型成功率大約在萬分之一,一個白血病人能得到一份相合的造血干細胞,就等于獲得了一次生的機會。
提醒:捐獻者反悔可能加速患者死亡
移植造血干細胞是很多白血病患者惟一的康復機會。我國每年至少新增白血病患者4萬人,幾乎每天都有患者在尋找合適的造血干細胞供者。
據了解,在初配成功并達成初步意向后,志愿者在捐獻前還需要經過高分辨配型和健康體檢兩道程序。此后,患者將接受醫生的預處理,為接受造血干細胞做好準備。
“如果供者在高分辨配型和健康體檢階段反悔,患者損失的可能是金錢和時間。但供者如果在患者進入預處理階段反悔,那患者就要付出生命的代價。”浙江省中醫院血液科主治醫生葉寶東告訴記者,移植造血干細胞的方案是“清水”方案,就是患者在移植前會通過化療摧毀自己的造血干細胞系統,而此時捐獻者反悔,就等于沒有供者的細胞輸進患者體內,將有可能加速患者的死亡。
因此浙江省紅十字會建議,加入干細胞捐獻者資料庫之前,要深思熟慮,有充分的心理準備,避免因反悔引起一些不必要的麻煩。捐獻造血干細胞是一種自愿行為,志愿者有權利決定是否捐獻;但一旦形成協議后,志愿者就有義務為此承擔責任,踐行承諾。這是對他人的尊重和負責,也是對自己的尊重和負責。
轉自:浙江都市網 作者:賀一祺、程瑞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