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前,79歲的張士居大爺與74歲的郝國華大娘度過了他們的金婚紀念日。去年冬天,兩位老人又牽手在遺體捐獻公證書上簽下了自己的名字。
幸福晚年相依相偎
“老伴啊,看我這幅牡丹畫得怎么樣?”張大爺為最后一片花瓣著上色,使勁地朝畫紙上吹了幾口。“真不錯,比以前那幾幅都漂亮。”郝大娘湊到老伴耳根前,大聲喊道。得到贊揚的張大爺得意之情溢于言表,根本沒有察覺到郝大娘用正常音量說的那句“也就我夸你了。”
大聲喊、用手比劃是郝大娘和耳背的張大爺的交流方式,“年輕那會兒他的耳朵就跟堵了棉花一樣,我都習慣了。”郝大娘哈哈笑著,握著沙發的扶手緩緩地站起來,蹲在地上撿起那些被老伴扔在地上的廢紙。張大爺見狀,忙幫著老伴一起干,沒想到卻引來了郝大娘的責備,“眼里就是沒活兒,我不干你也不干,添亂。”理虧的張大爺只好嘿嘿一笑。
結婚52年了,張大爺幾乎沒有做過一頓飯,家務活全部都被郝大娘包攬。年輕的時候,張大爺喜歡游泳、打乒乓球、拉小提琴、吹簫,常常是在滑冰場上告訴女兒:“等你媽把飯做熟了來叫我。”退休后,張大爺把興趣轉向了書法和繪畫,老年大學書畫班的課程已經學了一半,過年時家中貼的福字與春聯也都是老爺子DIY。
早晨7點到9點的晨練,是張大爺雷打不動的安排。寶劍、大刀,不僅行頭配備的齊全,連專門的運動裝張大爺都有好幾身。
別以為張大爺是個粗心、不懂得心疼人的老頭兒,去年11月,老伴患上哮喘和肺感染,“想吃點什么、該吃藥了”這樣的話語張大爺每天要重復上十幾遍。深受感動的郝大娘對女兒說:“這么多年了,我才知道你爸還會疼人。”
捐獻遺體回報社會
兒女孝順,兒孫聰明懂事讓老兩口樂得整天都合不攏嘴。雖然晚年的生活很舒適,但兩個人年輕時可沒少過苦日子。
1954年,張大爺帶著獎章從朝鮮戰場上光榮回國,經人介紹,與郝大娘相識。同是離開家鄉來到城市生活的村里娃,又同為北京鐵路局天津分局的職工,張大爺與郝大娘自然有著不少共同語言,感情也十分融洽。
擔任了十幾年列車長的張大爺一年中得有一半時間都是在火車上度過,回憶起那段時光,郝大娘只有用“苦”來形容。“有一段時間賊鬧得可兇了,嚇得我整夜睜著眼不敢睡覺。”一邊忙工作,一邊又要照顧孩子的郝大娘經常是凌晨3、4點鐘就起床,緊趕慢趕上班還是遲到。
“我現在可是盡量在補償啊。”張大爺笑著說,全家人幾乎每年都要回老家秦皇島旅游,教老伴游泳,吃飯時盡給老伴夾好菜,他把老伴照顧得可好了。
由于經常讀書看報,能夠把遺體捐獻用于醫學研究是張大爺多年的心愿,在他把這個心愿告訴老伴后,馬上得到了“一起捐”的肯定答復。一次偶然的機會,張大爺看到了天津市遺體捐獻志愿者宣傳小組創辦人趙永華的事跡,通過趙師傅,他們順利辦成了公證手續。
現在,張大爺每天晨練的時候還有另外一項任務,那就是向其他老人宣傳遺體捐獻的知識,他要鼓勵更多的人加入到為社會奉獻愛心的隊伍中來。
轉自:每日新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