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們說,中國采用基于科學證據的 "大膽措施" 來控制艾滋病的流行,這為其它國家樹立了榜樣。
這些科學家們是在上周(2月24日)發表于《柳葉刀》雜志的一篇分析文章中做出如此表示的。這篇文章贊揚了中國強大的對付艾滋病的政治意愿,盡管政府最初不太情愿承認這個問題。
這篇文章的作者們寫道:"這些大膽的干涉項目是從一種逐步的和漫長的對話和協作過程中產生的,這些對話和協作存在于各級政府官員、科學家、服務提供者、決策者和政治家之間。這些干涉項目已經帶來了果斷的行動。"
在這一過程中,科學發揮了關鍵作用,讓中國啟動了有效的干涉措施,諸如對吸毒者的注射劑交換以及向嫖客提供避孕套等。大規模的旨在減少蔑視艾滋病人的教育運動也導致更多人進行艾滋病檢測和治療。
中國2003年發生的非典型肺炎(SARS) (參見 非典激發了中國的研究繁榮)也起到了促進作用,調動政府采用進取性的措施來對付與艾滋病相關的問題。
但是這批以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Roger Detels為首的作者們也警告說,在一些中國地方政府,政策執行不力正在妨礙著防范艾滋病的進一步工作。
中國特稿社前社長熊蕾去年曾經主持進行了一項全國范圍的艾滋病狀況調查。她說:"只要政治領導人對艾滋病具有高度覺悟,中國就會有很強的社會動員和組織來應對這種疾病。"
熊蕾告訴本網絡記者,非政府組織和媒體在讓決策者和公眾知情方面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但是她也說,在地方上還需要增加透明度。
在90年代初期和中期,中國最初對艾滋病的應對措施并不成功,這些措施包括防止艾滋病毒檢測陽性的人進入國境,打擊諸如吸毒者和妓女等高危群體等。當時,毒品和賣淫法規被強化,政府部門被允許在戒毒所和勞教所中隔離艾滋病陽性的吸毒者和妓女。
轉自:科學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