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紅細胞(RBC)計數:正常男性為400萬~550萬/μL,女性為350萬~500萬/μL,新生兒為600萬~700萬/μL。
增高: 真性紅細胞增多癥,嚴重脫水,肺原性心臟病,先天性心臟病,高山地區的居民,嚴重燒傷,休克等
降低: 貧血,出血
3.白細胞(WBC)計數:正常成人為4000~10000/μL,新生兒為15000~20000/μL,6個月至2歲嬰兒為11000~12000/μL。
增高:各種細胞感染,炎癥,嚴重燒傷,明顯升高時應排除白血病
降低:白細胞減少癥,脾功能亢進,造血功能障礙,放射線、藥物、化學毒素等引起骨髓抑制,瘧疾,傷寒,病毒感染,副傷寒
白細胞增多常見于炎性感染、出血、中毒、白血病等。其減少常見于流感、麻疹等病毒性傳染病及嚴重敗血癥、藥物或放射線所致及某些血液病等。
4.白細胞分類計數(DC,以比值計):白細胞分為5類。
a.中性粒細胞(Gran),正常為0.50~0.70,增高或減少的原因與白細胞計數相同;
增高:細菌感染,炎癥
降低:病毒性感染
b.淋巴細胞(Lym),正常為0.20~0.40,增多時常見于中性白細胞減少、結核、百日咳等,其減少常見于中性白細胞增多;
增高:百日咳,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病毒感染,急性傳染性淋巴細胞增多癥,淋巴細胞性白血病
降低:免疫缺陷
c.嗜酸性粒細胞,正常為0.005~0.05,增多見于寄生蟲病、過敏性疾病及某些皮膚病;
增高: 慢性粒細胞白血病及慢性溶血性貧血
d.嗜堿性粒細胞,正常為0~0.01,臨床意義不大;
e.單核細胞,正常為0.03~0.08,增多時見于急性傳染病恢復期。
增高: 結核,傷寒,瘧疾,單核細胞性白血病
5.血小板(PLT):正常情況為100%~300% 。
增高: 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癥,真性紅細胞增多癥,慢性白血病,骨髓纖維化,癥狀性血小板增多癥,感染,炎癥,惡性腫瘤,缺鐵性貧血,外傷,手術,出血,脾切除后的脾靜脈血栓形成,運動后
降低: 原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播散性紅斑狼瘡,藥物過敏性血小板減少癥,彌漫性血管內凝血,血小板破壞增多,血小板生成減少,再生障礙性貧血,骨髓造血機能障礙,藥物引起的骨髓抑制,脾功能亢進。
6.紅細胞沉降率。
westergren法:男性0~15mm/h,女性0~20mm/h;
iahinhkob法:男性0~8mm/h,女性0~12mm/h。
增快: 急性炎癥,結締組織病,嚴重貧血,惡性腫瘤,結核病
減慢: 紅細胞增多癥,脫水
7. 網織紅細胞計數:正常情況為00.5%~1.5%。
增高:溶血性貧血,大量出血,缺鐵性貧血,惡性貧血應用維生素B12時
降低:骨髓造血功能低下,再生障礙性貧血,白血病
轉自: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