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冠俊老人今年75歲,祖籍遼寧昌圖,1949年在丹東一家造紙廠參加工作。1950年,抗美援朝戰爭爆發,丹東作為戰爭前線,工業企業開始搬遷,馬冠俊隨所在工廠的一部分職工和設備遷到了龍井市開山屯鎮。他1953年入黨,在工廠內從事政工工作。1957年,經同事介紹,他認識了比他小兩歲、當時在廠廣播站當播音員的譚雨賢。1958年,二人結婚。1972年譚雨賢也光榮入黨。夫婦倆婚后生有5個子女,二人相濡以沫走過了50載春秋。
提起捐獻遺體的想法,馬冠俊和譚雨賢說,那是緣于1973年的一個遺憾。那一年,馬冠俊的母親病逝,由于兄妹在外地趕來奔喪,馬冠俊沒有立即將母親出殯。這時,工廠一名工人被嚴重燙傷急需進行植皮手術。馬冠俊和妻子商量決定,將母親遺體提供給醫院,用母親的皮膚救工友的性命。醫院檢查發現,遺體停放時間較長,不適合用于植皮。馬冠俊深感遺憾。此后,馬冠俊想自己百年之后也要將遺體和器官捐出去,讓自己死后還能為社會做貢獻。經馬冠俊做思想工作,老伴同意了他的想法,也愿意和他一樣,死后捐獻遺體。
從有了這個愿望那天起,老兩口就開始做子女們的思想工作。1994年3月10日,馬冠俊老人還自己起草了遺囑,告訴子女在他們去世后,要將遺體和器官捐獻給需要幫助的人或醫學研究單位。馬冠俊將遺囑修改了多次,并給子女們開家庭會議,做子女們的思想工作。經過一番努力,子女們最后都表示同意父母的選擇。
近日,經多方聯系,馬冠俊終于與延大醫學院取得聯系,準備于今日在本報記者陪同下,到醫院辦理捐獻遺體和器官的有關手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