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體是醫學教研,提高醫術、延續生命的活教材。在我國,因受傳統觀念和社會風俗的束縛,至今為醫學解剖而捐獻的遺體數量依然不多。一家著名醫科大學曾透露,大多數本科生只能通過觀察人體模型,完成醫學教育中最重要的解剖學課程。
上海的遺體捐獻工作在全國名列前茅。2001年3月1日出臺的《上海市遺體捐獻條例》是我國第一部遺體捐獻地方法規。到去年底為止的3942名捐獻實現者,在數量上也領其他城市之先。本版報道的遺體捐獻志愿者多為普通市民,卻都是富有奉獻精神和極大勇氣的平民英雄,令人敬佩。
但捐獻遺體這件大好事,在實施過程中還有不少問題。如志愿者辦理手續時要填表、交3張照片,即使同時捐獻角膜也還需另填表格,再交3張照片,顯得過于煩瑣。在執行捐贈時因時間和手續上的限制,執行人不得不強忍悲痛,趕著時間四處奔波。在接收方面,個別單位將駕駛、搬運、聯絡集于一人,甚至要求家屬自行包扎、搬運……這些做法給志愿者和執行人添了麻煩,也有違人情,以至于有些捐獻者無法實現夙愿。
事實上,每一位捐獻者都是以最大的善意和愛心,為身后的世界留下一片陽光。相關方面在設計流程、辦理手續和接收環節上的每一個步驟,都應該懷著敬意,把工作做得更加人性,更加細致。我們期待全國人大能早日對遺體捐贈立法,不僅對遺體的處置權做出規定,對接受遺體捐贈部門的職責也應有法規性界定。這樣,才能使這一工作走向規范、系統,對醫學科研與進步,對社會移風易俗起到更積極的作用。
來源:搜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