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悉,為控制艾滋病蔓延,泰國臨時政府已決定向世界上最大的幾家跨國制藥集團“宣戰”,采取行政手段強行降低昂貴的“抗艾藥物”價格。
當作為私權的藥品專利遇到作為人權的公共健康時,究竟誰應當讓路?此前,雖然有《TRIPS協定與公共健康宣言》等國際性公約賦予發展中國家在緊急情況下,對知識產權保護期內的藥品實行強制許可的權力。但由于事關當事國之間的利益平衡,所以一直以來,這一制度都被認為是發展中國家從不出鞘的“尚方寶劍”。
泰國作為首個“亮劍”的發展中國家,無疑成為了國際上不同聲音對決的交匯點。其實,這場辯論的雙方都有充分的理由自圓其說。面對自由市場競爭和公共利益需要,專利制度之所以敢亮出壟斷的旗幟,有其來自經濟社會的推動力量。強制許可制度則將人類的健康權擺在了首位,在防范醫藥專利壟斷權過度使用方面,起到了一定的制衡作用。
但是,止于理論的辯駁無法真正為發展中國家解困。面對公共健康危機,啟動強制許可制度或許可以解決燃眉之急,但卻并不一定是最佳的方案。隨著時間的推移,各種“后遺癥”將會接踵而至。
據報道,依靠仿制藥,泰國現有超過85000名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得以接受治療,然而仿制藥是否可以遏制艾滋病的蔓延尚待考證。泰國政府的舉動也打擊了跨國藥企的積極性。美國雅培制藥公司就曾宣布,若其藥品的專利權在泰國被強制取消,公司將不再向泰國銷售任何藥品。由政府決定仿制藥品的生產權,也在一定程度上為尋租現象鋪設了溫床。而更為重要的是,強制許可的實施還有可能將不發達國家藥品制造商的精力轉移到藥品仿制而非新藥開發上。相應地,發達國家的藥品制造商也可能會因無利可圖而冷落新藥研發。世界銀行調查顯示,在缺乏專利權保護情況下,有60%的新藥將不會被開發。如此一來,整個人類的醫療福祉將受到巨大的損失。
所以,面對威脅人類的疾病,我們應當摒棄慣有的思維和無謂的爭論。企業的逐利本性與人類向往健康的愿望并非根本對立,平衡兩者之間的砝碼還在于有效疏通機制的建立。
來源:東方早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