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3月31日,深圳23位擁有座駕的市民自發(fā)發(fā)起身后捐獻器官的行動,宣布去世后身軀中尚有用的器官,包括皮膚、骨骼都將無償捐獻給有需要的人,并呼吁更多的駕車者加入無償捐獻行列。“生命之花因你的捐獻而綻放!”是這個集體宣言的結束語,首批23名自愿者在上面簽下了自己的名字。不久,這份集體簽名的文件在公證后送到了市紅十字會,兩年后的2007年1月23日,他們集體領取了深圳市紅十字會首批發(fā)放的器官捐獻卡。這23位市民,既有黨政機關公務員,也有警察、國企管理者、民營企業(yè)家和律師,家庭都有車,他們多數(shù)人此前互不認識,主要通過電子郵件和電話進行聯(lián)系,他們當中年齡最大者54歲,最小者32歲。積淀在這個非單位行為的自愿者群體背后的是深圳無數(shù)人的愛心奉獻。
無償獻血成為深圳人文精神的亮點
14年前的今天,也就是1993年的5月8日,從深圳市紅十字會在全國率先提出無償獻血的口號至今,深圳一直保持著全國“無償獻血先進城市”的光榮稱號。目前,深圳市紅十字會無償獻血服務隊已有注冊義工865人,2006年度無償獻血8萬多人次,獻血總量20多萬毫升。“我不認識你,但我謝謝你!”現(xiàn)在,無償獻血已成為深圳市民奉獻愛心的一種風尚,更成為深圳人文精神的亮點所在。
造血干細胞捐獻占全國的10%
去年的今天,也就是2006年的5月8日,中國造血干細胞捐獻者資料庫廣東省管理中心在深圳正式設立工作站。自2000年中華骨髓庫成立以來,我市已有60名志愿者捐獻了造血干細胞,占全國捐獻總人數(shù)的十分之一。僅2006年9月,深圳就有4人捐獻了造血干細胞。目前,深圳工作站已經(jīng)儲存了1.5萬份志愿者資料,無論是從志愿者人數(shù)還是捐獻者數(shù)量上,深圳都已走在全國同等城市的前列。
深圳是全國捐獻眼角膜最多的城市
在深圳市紅十字會的辦公室里,記者看到了厚厚的一疊器官捐獻登記表格。其中,有一小疊被特別存放起來的,是那些已經(jīng)去世并捐出了眼角膜等器官的志愿者資料。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從1999年6月13日27歲的向春梅率先捐獻眼角膜至今,市紅十字會共收到了4000多份志愿者填寫的申請表,到目前為止已有近141人實施了眼角膜捐獻。僅2006年一年,深圳市紅十字會就接受市民器官捐獻志愿書320份,包括深圳市愛心大使叢飛在內(nèi)已有42人身后捐獻了眼角膜,使90多名患者受益。深圳已成為全國捐獻眼角膜最多的城市。
多器官捐獻事業(yè)規(guī)范化起步
“其實,眼角膜嚴格說來不能稱之為器官,應該只算人體組織。”談及此,深圳市紅十字會秘書長趙麗珍感慨地說,深圳是一座很有愛心的城市,在身后器官捐獻這個領域也體現(xiàn)了年輕城市敢為天下先的精神。
去年2月,川籍民工陳友余在深離世。他的兩個兒子做出了讓人震驚之舉——無償捐獻父親的全部器官,成為深圳首例非血緣關系多器官捐贈者。當年,深圳就有6人捐獻了多器官。至今累計已有13人。今年初,23位深圳駕車者更從深圳市紅十字會趙麗珍秘書長手中領取“國際標準化器官捐獻卡”,成為首批在意外發(fā)生時將第一時間捐出器官的志愿者。而“器官捐贈卡”的成功首發(fā),讓深圳的器官捐獻事業(yè)一起步就踏上了規(guī)范化的平臺。
趙麗珍說,當年在籌建深圳骨髓庫的時候,政府不僅劃撥了啟動資金,更破格從上海挖來了關鍵的技術人才。“我們相信深圳這片年輕的土壤。如果哪天深圳人能把身后器官捐獻看作像無償獻血一樣平常,那就是社會的一大進步。”
來源:深圳新聞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