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官移植救回多少人一命
由中山大學與羊城晚報主辦的“羊城器官移植健康之家”今天成立,50名肝移植、腎移植病友聯合向社會發出《器官捐獻倡議書》。
作為治療終末期疾病的最后手段,器官移植被列入20世紀人類三大進步之一。廣東省器官移植經過30多年的發展,總體水平居全國前列,全國首例成功的腎移植、產婦肝移植、亞洲首例多器官移植均由廣東醫學界創造奇跡,全國首例肝移植后成功懷孕的病例也順利分娩。接受器官移植的病人年齡最大的76歲,最小3個半月。大量病人康復后過著正常人的生活,飛行員重上藍天、教師重返講臺。
一個特殊的健康之家
中山大學副校長顏光美希望,“羊城器官移植健康之家”的成立能樹立器官移植受者康復和回歸社會的信心,喚起公眾器官捐贈的意識,同時促進中國器官移植法規和研究的發展。
據了解,我國目前有1.3億乙肝病毒攜帶者,有2000萬慢性病毒性肝炎病人,其中相當一部分發展為肝硬化,40多萬人死于肝病,占消化系統疾病死亡病例的1/3。全國約有100萬終末期腎病———尿毒癥患者,每年新增12萬病人。這些患者中,有50萬可以通過器官移植延續生命,但每年實際進行的移植手術不到5000例。此外,角膜移植、骨髓移植也同樣面臨技術成熟、供體缺乏的現狀。
一個延續生命的故事
記者采訪了病友會中年齡最小的移植病人、來自陸河快滿六歲的蘇仔,他是在社會的關愛下獲得新生的。2歲發現肚子漲大、全身消瘦的蘇仔在深圳、廣州多家大醫院確診為先天性肝病,一年后很快發展為肝硬化。肝移植是唯一出路,否則蘇仔將在半年內死亡。
蘇仔家庭貧窮,蘇仔父親的老板、一家裝修工程公司的老板向這個不幸的家庭伸出了援手,一次性提供了肝移植所需的20萬住院費用。
去年7月,四歲半的蘇仔接受移植手術成功。住院期間,蘇仔的遭遇獲得了病區其他肝移植病友的同情,一名病友家屬天天給他買早點;抗移植排斥的藥物非常昂貴,病友們一盒盒捐給他,醫院也想方設法無償給他提供部分藥物……
現在快滿6歲即將上學的蘇仔,眼神明顯比同齡的孩子要深邃。他悄悄告訴記者,自己長大了一定會掙很多錢,給爸爸媽媽、醫生護士花。
來源:39保健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