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2月初,周劍秋致信本報,希望將正在編織的一件毛線衣送給受凍的貧困兒童,由此揭開“愛心奶奶”系列活動的序幕,昨天———首位“愛心奶奶”簽字捐獻角膜"作為愛心大家庭中的一名成員,只要能把有用的東西奉獻給社會,我愿意盡一切力量。"昨天上午9時30分,在海陵區(qū)航海二村的家中,"愛心奶奶" 周劍秋鄭重在自愿身后捐獻角膜協(xié)議書上簽名,成為一名自愿身后捐獻角膜的志愿者。圖為周奶奶在捐獻協(xié)議上簽字。
“作為愛心大家庭中的一名成員,只要能把有用的東西奉獻給社會,我愿意盡一切力量。”昨天上午,在海陵區(qū)航海二村的家中,“愛心奶奶”周劍秋鄭重地在《自愿身后捐獻角膜協(xié)議書》上簽名,成為一名自愿身后捐獻角膜的志愿者。
周劍秋是泰州的首位“愛心奶奶”。2005年12月初,周劍秋致信本報,希望將正在編織的一件毛線衣送給受凍的貧困兒童,由此揭開“愛心奶奶”系列活動的序幕。在周奶奶的倡導(dǎo)下,一年多來,4000多人加入“愛心奶奶”隊伍,開展了10多個主題活動,幫助了5000多名貧困兒童及其他困難群體。2006年6月8日晚,中央電視臺《新聞聯(lián)播》播出對周劍秋的采訪,稱贊“‘愛心奶奶’成為知榮明恥的典范”。
已經(jīng)74歲高齡的周劍秋對于身后捐獻角膜一點也不忌諱。她說:“人死后,還能把身體上有用的器官留給別人,而且一個人的角膜可以給幾個人使用,這是生命的延續(xù),是一舉幾得的事情,沒有理由不去做。”
早在5月9日,周劍秋便萌發(fā)了身后捐獻角膜的念頭。當(dāng)天,她從《泰州晚報》上看到我市舉行自愿身后捐獻角膜啟動儀式,33名市民成為首批志愿者的消息后認為,“這是很有意義的事!”此后,周劍秋聯(lián)系本報記者,表達了自愿身后捐獻角膜的愿望。“志愿者還是太少,全市有5000人因得不到角膜移植的機會而生活在黑暗之中,我愿意盡份力。”考慮到自己患有近視、青光眼,年紀(jì)又大,周劍秋委托本報咨詢她是否符合捐獻條件。記者與市紅十字會、市人民醫(yī)院聯(lián)系,決定上門為老人做相關(guān)檢查。
昨天上午9時,記者一行來到周劍秋家中。人民醫(yī)院眼科醫(yī)生單俊杰仔細為周劍秋進行檢查。單俊杰說,“角膜很透明,情況很好。”周奶奶的角膜沒有疤痕,可以實現(xiàn)捐獻。至于年齡,單醫(yī)生告訴周奶奶不必擔(dān)心,幾乎所有的人都可捐獻眼角膜,即使超過75歲的老人,視力差的老人,戴眼鏡的人,都可以捐獻。
周奶奶拿起自愿身后捐獻角膜協(xié)議書,一條條仔細閱讀后,簽下了名。協(xié)議書一式三份,一份由老人保存。
此前,周劍秋并沒有告訴女兒們自己要登記身后捐獻角膜,“我個人身體上的部分,我有自由支配權(quán),我也相信女兒會理解,她們的思想要比我更開明。”老人說,現(xiàn)在她要告訴女兒們,當(dāng)這一天到來時,一定要先通知有關(guān)部門先來取她的角膜。
周奶奶說,身后捐獻角膜其實和編織“愛心毛衣”一樣,都是為幫助需要幫助的人出份力。
來源:泰州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