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一個腎等了5年
聊到一半,楊宏力(化名)眼睛定定地望著記者,突然問:“你覺得會有妹子愿意嫁給我嗎?”雖然神色黯淡,在他的話語中記者仍然品嘗到了他對生的渴望和對未來幸福的期盼。
楊宏力發現腎衰已經6年了,2002年做的配型,但一直沒等到合適的腎源。這些年來,他一直靠透析維持著生命,每月花費4000多元,還要忍受透析帶來的種種不良反應。他一直跟記者說,他生不如死,惟一的安慰是,每天早上醒來,慶幸自己還能在父母身邊多留一天。
5月1日,我國首部器官移植法規《人體器官移植條例》頒布,為防止器官買賣,衛生部暫不考慮開放陌生人捐贈,活體器官移植只限兄弟姐妹、父子母子以及夫妻等親屬之間。楊宏力的父母親晚年得獨子,愿意用老命來換他的命,但是——檢驗結果是:不合。楊宏力自24歲患病以來,生活中的元素除了吃藥,就是到醫院透析檢查,以前有喜歡他的姑娘,他患病后,自覺地,都彼此疏遠了。現在,以后,他能遇到以“捐腎”為奉獻尺度的愛情嗎?
150萬患者僅1萬人能得到移植器官
楊宏力不是惟一的不幸,他的等待,也不是最漫長。記者從近日衛生部國際交流與合作中心-諾華人與環境基金會中國器官捐獻與移植合作項目第五屆學術研討會——我國首部器官移植法規《人體器官移植條例》正式實施后移植學界的首次大型學術活動上了解到,中國內地每年約有一百五十萬患者需要進行器官移植,但僅有約一萬人能得到移植的器官。
與會的中國器官移植界150名專家特意發出呼吁:開展器官捐獻觀念和知識的傳播,開辟和提供便捷的器官捐獻登記途徑,建立人體器官分配的共享信息網絡,以方便公民自愿捐獻器官。
活體移植率遠低于國際平均水平
移植屆專家的呼吁只是藍圖,就目前而言,記者從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腎移植科主任彭龍開教授那里了解到,親屬活體器官移植已成為符合中國現有法規框架,挽救眾多腎臟等器官衰竭患者生命的有效途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緩解器官的嚴重短缺。
親屬活體移植具有器官質量好,組織配型相容性好,排斥反應發生率低,服用藥物少,藥物毒副作用小和經濟負擔輕等眾多優勢。但中國2004年約七千例腎移植手術中,活體移植僅占約4%,遠低于國際平均水平。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腎移植科謝續標教授告訴記者,他們中心等待換腎的患者有500多,而去年他們做的活體腎移植只有30多例。
“幫扶形成的親情關系”不明確的尷尬
“幫扶形成的親情關系”的不明確也讓活體移植一樣將面臨腎源尷尬。《人體器官移植條例》指出,目前“活體器官的接受人限于活體器官捐獻人的配偶、直系血親或者三代以內旁系血親,或者有證據證明與活體器官捐獻人存在因幫扶等形成親情關系的人員。”衛生部政策法規司副司長汪建榮解釋,活體器官移植還是提倡兄弟姐妹、父子母子以及夫妻等親屬之間進行器官移植。如果出現有幫扶形成的親情關系需要器官移植個案,將具體問題具體處理,但為了杜絕器官買賣,目前還不考慮陌生人之間的器官移植。他還表示,在立法方面,只能“小步快跑”。
這就將面臨一個不可回避的難題:上個世紀70年代末“提倡一對夫婦只生一個孩子”的計劃生育政策開始實行,其內容是提倡晚婚晚育、少生優生。這表明以后需活體器官移植者,如果是獨生子女,將面臨這樣的困境——他沒有兄弟姐妹,他的父母可能因為晚婚晚育也年事已高,如果他還沒有結婚——他能等待的腎將只能來自目前法令還沒有明確的“幫扶形成的親情關系”。
不過希望總是有的,記者了解到,在未來幾年中我國將建成包括科學注冊體系和行政注冊體系兩個層次的人體器官移植體系。在科學注冊體系方面,腎臟、肝臟、心臟等器官移植技術規范和臨床指南等正在制定之中;而包括器官來源、捐獻和分配信息共享網絡在內的行政注冊體系也已啟動。
只是,那些渴望重生的生命,能不能等待那么長的時間?
來源:星辰在線-長沙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