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一家醫院正在進行眼角膜移植手術
人體器官信息庫的建立引人關注
人民網河南視窗訊 河南日報報道:日前,由洛陽市相關部門起草的《洛陽市遺體(器官)捐獻暫行辦法》已被列入2007年洛陽市人大、法制局調研項目,為推進“中國‘洛陽紅十字人體器官信息庫(以下簡稱人體器官信息庫)’”建設助力。
2005年6月21日,經洛陽市衛生局、洛陽紅十字會批準,成立了人體器官信息庫,試圖打破遺體和器官捐獻的窘境:一方面,很多患者因缺少供體而無法完成器官移植;另一方面,許多愿意死后捐獻遺體和器官的志愿者卻因一些條件限制無法完成心愿。
在國家衛生管理部門一直醞釀裁減器官移植中心的輿論聲中,洛陽人體器官信息庫能否如愿建成、給本地及周邊地區器官移植行業帶來哪些影響?前景尚不明朗。
最后的希望
“如果一直等不到腎器官,我的日子將所剩無幾了。”6月5日下午,37歲的李建明(化名)在電話里告訴本報記者。
李建明是洛陽市近郊的一位腎病患者,兩年前患上腎病,需要進行腎移植,但是,一直沒有腎源。剛發病的時候,他住在洛陽市一家腎移植手術做得很好的大醫院,后來因為等不到器官,只好回家靜養;如果有了腎源,醫院會及時告知他。
但恐怕在短期內李建明不可能聽到好消息,因為在他前面,已經有20多名需要換腎的人在這家醫院排隊等候。
據位于洛陽市高新技術開發區的解放軍150中心醫院泌尿外科主任鄒永強介紹,在洛陽市,每年都有數名患者需要換腎,許多患者都因器官供體缺乏而在苦苦等待。
據調查,在排隊等候器官移植以獲得新生的大軍里,除了換腎病人,還有等待肝臟、眼角膜等器官或組織移植的患者,由于缺少器官來源,有些醫院今年尚未進行一例器官移植手術。
一名長期從事肝臟移植的副主任醫師告訴本報記者,許多患者在漫長的等待中不得不轉院,其結果仍然是無法獲得供體;有些人則完全放棄了移植希望。
據洛陽市紅十字會近期提供的資料顯示,至少已經有超過百人在該處填表登記,愿意死后捐獻遺體或器官。
李建明希望某一天,從人體器官信息庫傳來他需要的好消息。
催生“人體器官信息庫”
盡管在很多時候,從事器官移植的醫療機構不愿公開器官供體的來源,但是,一些業內人士認為,對于解決供體稀缺問題,目前的當務之急應該是,對器官來源的合法性及管理的可能性進行重新思考,在此基礎上推動器官捐獻者的熱情,志愿者捐獻的遺體或器官將是供體來源的一大渠道。
洛陽人體器官信息庫的成立,似乎生逢其時。
2005年6月21日,經洛陽市衛生局、洛陽紅十字會批準,成立了人體器官信息庫,試圖打破遺體和器官捐獻的窘境:一方面,很多患者因缺少供體而無法完成器官移植,另一方面,許多愿意死后捐獻遺體和器官的志愿者卻因一些條件限制無法完成心愿。
有專家認為,此舉將有助于改善本地和周邊地區遺體和器官稀缺的現狀,甚至為其他地區建立一個可供參照的樣本。
近年來,隨著社會發展,很多人對捐獻遺體和器官有了全新的認識,主動捐獻者逐漸增多,而如何為這些有捐獻意愿的人搭建捐獻信息平臺尤顯重要。
在這個平臺里,既要有效地對捐獻者的生命狀況及時了解,同時加大對遺體的技術處理。據悉,一個人捐獻的遺體,如果處理及時,至少可以救助五個人:兩個換腎者、一個換肝者、兩個眼角膜需要者。
根據構想,人體器官信息庫將建立一個民眾監督下的器官捐獻和移植的信息平臺,為捐獻者做好宣傳咨詢服務,確保捐獻器官遵循自愿、無償原則;建立系統詳細的信息資料,為各醫療單位提供翔實可靠的器官來源。
設施方面,擬投資4000多萬元,兩年時間完成建設。功能包括:捐獻者報名、咨詢登記用房、檔案用房、捐獻服務用房、遺體接受大廳、器官切取灌注手術室、實驗室、遺體冷凍保存房等,為醫療機構和自愿捐獻者提供信息服務。
據悉,在技術方面,人體信息庫將共享洛陽市中心血站的所有相關技術,如已開展HLA、DNA等檢測工作,具有與器官移植相配套的血液檢測、冷凍保存以及分子生物學檢測技術,探索器官的保存技術、利用干細胞的多向增殖性誘導培養開展再生組織器官的研究工作。
還有國內一流的博導、教授、研究生、教研一體化的碩士工作站,包括國際先進的實驗室設備和冷凍冷藏設施等,這些都能滿足器官移植需要。
對捐獻者家屬采取積極的措施是,對自愿捐獻者頒發紀念證、為自愿捐獻者立公共紀念碑、建立自愿捐獻紀念公園等,給自愿捐獻者一定的喪葬補助,當自愿捐獻者的親屬后代需要器官移植時優惠分配、使用及補償等。
結束器官來源無序狀態
目前,洛陽市具備器官移植條件并獲得批準的醫療機構有6家醫院,主要涉及肝臟移植、腎臟移植、角膜移植等。據不完全統計,這6家醫院每年做各類器官移植總計不足百例,但絕大多數都因器官供體缺乏而無法實施,實現的只是極少一部分。
從移植器官行業興起至今,各家醫院仍然未能改變自行尋找器官供體的局面。由于人體器官信息來源閉塞,為了能得到供體,醫務人員往往不惜奔波數千里去各地盲目尋求。
如今,解放軍150中心醫院鄒永強回憶自己到外地切取器官供體的辛苦時,仍然心有余悸:“在雪地里驅車十幾個小時,還要過盤山公路,一不小心就可能車毀人亡,人在車里凍得縮成一團。”
這種盲目尋求的結果是,不僅增大醫務人員的辛苦,還使醫院成本大幅度增加。很多情況下,由于特別原因,切取臟器前無法對捐獻器官者進行體檢,待到切取后才能對器官進行安全檢測,而這些器官死后經常被檢查出有艾滋、結石、乙肝等,一旦發現這些病變,器官就無法進行移植。此時,醫院都已經花費了相當大的費用,這些費用也不得不由醫院自付。
在相當長的時間里,器官移植一直缺少區域性器官移植登記、分配的協調管理機構,沒有器官供受分配網絡體系,器官的獲得和分配“各自為政”。甚至還會出現這樣的局面:一些醫院有器官來源而找不到合適的受者,器官被白白浪費;另一些醫院卻器官來源匱乏,更多時候出現“哄搶”現象。
“有了人體器官信息庫后,就可以及時掌握自愿捐獻遺體或器官人員的情況,一旦生命結束,就可以及時有效地利用他們的遺體和器官資源。”人體器官信息庫一位負責人說,建立人體信息庫,在一定程度上將能實現器官供體本地化。人體信息器官庫將遵循科學、公開、公正原則分配移植器官資源,從而結束本地醫院器官來源無序狀態,并大幅降低移植費用。
這位負責人說,人體器官信息庫還將考慮國外一些先進做法,例如成立器官共享聯合網絡,記錄本地所有器官移植手術的情況,數據全部在網絡上公開等。
立法管理是關鍵
洛陽人體器官信息庫項目已由洛陽市中心血站掛牌籌建,并列入洛陽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衛生項目)。
洛陽市第一人民醫院眼科主任、副主任醫師杜進發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洛陽市人體器官信息庫如果建成正常運行,將給本地及周邊地區的器官移植行業帶來深遠的影響;但是,如果沒有立法作保障,一切想法都可能僅流于形式。
如果沒有法律支持,在切取器官時,一旦有一方不配合,就可能導致捐獻被迫中止。
據悉,洛陽市衛生局、市紅十字會、器官籌建辦等單位共同起草了《洛陽市遺體(器官)捐獻暫行辦法》,上報市法制局后,得到市領導的高度重視,并向市人大作了專題匯報,在2007年市十二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五次會議上列為2007年調研項目,從而第一步推動人體器官信息庫的運作。
該辦法借鑒了國內其他城市早些時間制定的遺體和器官捐獻相關辦法。不過,當地一些從事器官移植的專家認為,其中條款,有的未真正落到實處,反而會給器官移植行業帶來不利影響。
例如規定從事人體器官移植的醫療機構實施人體器官移植手術時,不得收取或者變相收取所移植人體器官的費用,即器官來源費。
“顯然,這讓醫院很為難,如果不收取適當的器官來源費用,不賠錢幾乎是不可能。”一名從事器官移植的醫生說,由于某些不準確的報道渲染,一些捐獻遺體者的家屬認為器官移植是暴利行業,從而在捐獻遺體時漫天要價,一例要價七八萬元不等,甚至有的要價幾十萬元。如果這個費用完全由醫院承擔,將給醫院帶來很大的風險。
對此,洛陽市衛生局一名負責人說,洛陽人體器官信息庫的建立目前仍無先例可參照,一切相關的工作需要一邊做一邊修正。“最終,它將給需要器官移植的患者帶來福音。”
來源:人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