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河北省滄州市南陳屯鄉大王莊村72歲的農民息錦堂,在市紅十字會辦理了捐獻遺體的手續,并鄭重地在公證書上簽上了自己的名子。
一個72歲“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一個“只上了三年半學堂”的高齡老人,竟然無償、自愿捐獻遺體,他的這一崇高行為足以讓每一個仍心無此念的人感到汗顏。息錦堂老人的行為,再一次向我們表明,生命屬于自己,更屬于人類,捐獻遺體不僅是一種義舉,更是讓自己生命得以燦爛延續的好方式。
入土為安,目前仍是中國絕大部分農村人的傳統觀念。在他們看來,人在世上辛苦了幾十年,死后應要保留全尸,此外還應舉行一個隆重的土葬儀式來表明生命的終結,以使靈魂得以的安息,兒孫們也能有個可以祭祀和參拜的地方。其實,這是一種落后的思想觀念。一個人在死后能把一些有用的器官留給他人,或作為醫學研究、病理探討的標本,這才是我們對生命的正確解讀。
對于無償、自愿捐獻遺體的崇高行為,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早就倡導過。上世紀80年代,楊尚昆、胡喬木等20多位老同志就倡議把遺體捐獻給醫學界利用,90年代,鄧小平同志更是身體力行,把角膜捐獻給了人類光明康復工程。而據國家紅十字會公布的數字,目前,我國自愿捐獻遺體或器官的捐獻者不足10萬,但僅眼角膜需求一項就高達4000多萬人。如此龐大的遺體和器官捐獻空缺,如此沉重的人文關懷困境,再徒然面對每年被掩埋或化為灰燼的遺體,不能不說是一件憾事。
印度詩人泰戈爾說過:生命賜給我們,我們必須奉獻于生命,才能獲得重生。選擇百年之后正確對待自己的遺體,既能讓我們的生命以一種新的方式得到燦爛延伸,又能促進社會的文明發展,更是對生命的一次了然超越,意義非凡!
來源:滄州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