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行動】公益放映:《潁州的孩子》
奧斯卡獲獎片《潁州的孩子》滬公益場放映
文新傳媒 2007-06-23 作者:劉嘉琦 來源:東方早報
楊紫燁:有奧斯卡就有資金
提到獲奧斯卡獎的事實,楊紫燁笑了,笑容里有些“又是這個問題”的無奈。描述中國艾滋病兒童生活、片長僅39分鐘的《潁州的孩子》,如果不是有今年那座奧斯卡最佳紀錄短片獎的護航,肯定沒有如今的知名度。“但我真不是為了得獎拍的。”楊紫燁一遍遍強調。
昨天上午,《潁州的孩子》在上海UME新天地影城公益放映,導演楊紫燁與觀眾、媒體進行了交流。說到獲奧斯卡獎的意義,楊紫燁不用考慮就給出了答案:“資金很重要。拍《潁州的孩子》的時候,我等了18個月才拿到了全部資金。但現在我說要拍這方面的公益片,很多人都會有興趣。”
半年剪輯期讓我冷靜思考
《潁州的孩子》確實讓觀眾震撼。昨日參與看片的艾滋病研究專家們說,楊紫燁非常精準地找到了如今防治艾滋病過程中的一個焦點問題“歧視”。但楊紫燁并沒有把過多的關注停留在因為賣血導致“艾滋病村”的形成,也沒有在影片中傳遞她第一次去潁州時感受到的死亡氣息。看完《潁州的孩子》,感覺到的是關懷和希望,誠如楊紫燁所說:“我選擇從冬天拍到夏天,這也是一個希望慢慢建立的過程。”
初次接觸這個題材,楊紫燁很震驚。在第一次踩點看景時,楊紫燁根本無法客觀地看待發生的一切,“幸虧剪輯的時間有半年那么長,可以讓我保持一段距離,冷靜地看我拍的素材。那時才能作為導演,理出自己到底要表達什么。”
影片已經在美國等地放映,昨日在上海放映后,據悉還會在電視臺播放。對楊紫燁而言,拍攝此片固然是一次創作上的嘗試,而更重要的意義是關懷艾滋病兒童,“我希望看過這個片子的人能有這份心,給那些還沒有得到幫助的孩子一次機會。”
未來五年都想拍“環保片”
《潁州的孩子》親吻小金人,原本是對影片本身以及電影人的肯定。然而,楊紫燁卻在此后遭遇了“剽竊他人勞動成果”的說法。昨日,早報記者就此事詢問楊紫燁,她坦陳自己在拍片的半年時間內,的確沒有時時刻刻都在現場。“后半部分很多時候都是我的助理和攝影師到那里去拍攝。因為我的普通話很不好,大部分采訪都由助理代勞。”楊紫燁說她知道獲奧斯卡獎會引起一些利益分配上的問題,但她認為問題并不大,所以沒有回應太多。
楊紫燁跟潁州的孩子們保持著聯系,除了給他們有限的物質幫助,她也在考慮過幾年再回去拍攝一次,“暫時沒有考慮拍故事長片,雖然感覺自己講故事還挺有經驗的。未來五年我還是希望拍關于環保的影片。可能到了2012年,我會開始拍故事片。”
2月25日,在美國好萊塢柯達劇院舉行的第79屆奧斯卡獎頒獎典禮上,托馬斯·倫農(左)和旅美華人女導演楊紫燁手捧奧斯卡獎杯。由楊紫燁執導、托馬斯·倫農監制的影片《潁州的孩子》獲第79屆奧斯卡獎最佳紀錄短片獎。 新華社記者戚恒攝
紀錄片《潁州的孩子》,從一個外部視角,折射了中國各方對于艾滋病問題的態度變化
潁州是安徽省阜陽市的一個區。
車行不遠,在一塊塊平坦的麥田中間,大大小小饅頭般的土堆時隱時現——在平原上,墳地總是極為顯眼的。
一路上,張穎一直在說話,所有的話題都和艾滋孤兒有關。當出租車繞過泥濘的鄉間小道在一間磚瓦房前停下來,“張媽媽、張媽媽”的叫聲突然出現時,她的話頓時少了起來,臉上露出了舒坦與放松。兩個精靈古怪的小男孩站在了面前,一個是高俊,一個是米化龍。
2月26日奧斯卡頒獎禮之前,很少有人知道除了張藝謀的《滿城盡帶黃金甲》以外,還有其他華人影片參加了第79屆奧斯卡的評選,觀眾討論著鞏俐的胸和周潤發的盔甲,忽略了即將成為黑馬的紀錄片——《潁州的孩子》。
這部以艾滋孤兒為題材的紀錄短片,講述了一個對于中國人來說,不算新鮮的話題。在安徽省阜陽市潁州地區,有很多因父母感染艾滋病去世變成孤兒的孩子,他們中有的自己也是艾滋病感染者,有的自己雖然沒有感染疾病,但卻只能在殘缺而貧困的家庭中生活。
楊紫燁自己也沒有想到能捧得奧斯卡小金人,在提名的4部紀錄短片中,一位導演已經是第四次被提名,還有一位第二次提名,只有她是名不見經傳的華人導演,“競爭太大了”。楊紫燁覺得,評委們選擇《潁州的孩子》的原因,是片中的故事打動了他們,是銀幕上的現實,讓人動容——這正是紀錄片存在的意義。
《潁州的孩子》劇照。孤獨的高峻總是一個人玩。 該片主要講述了一個感染了艾滋病的小男孩高俊(化名)的真實的生活狀態。 普通的接觸是不會感染艾滋病的,經過很多年艾滋病知識的宣傳,我想很多人都了解這一知識。可是心里的恐懼導致仍然沒有多少人愿意接近這個孩子。 這只豬不懂得歧視,所以它大膽的接近了。 記錄片播出后,高俊受到很多人和媒體的關注,現在他已經被另一戶人家收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