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6-26 10:16:00 [來源]:廣州日報
經過漫長的等待,塔塔的病終于有望得到治療。
艾滋男童有救了
5歲的塔塔(化名)患口腔潰瘍,9個月來越來越厲害,逐漸發展到食管閉合、食不下咽的地步。父親他背著兒子到湖南老家的醫院求醫,不料卻查出HIV陽性。倔強的父親帶著兒子輾轉去了5家醫院,卻都被拒之門外。經媒體報道后,生命之門悄然向這個孩子打開,可拯救這條生命的過程之曲折,讓人唏噓。
艾滋病已呈現出慢性病趨勢,但即使是醫護人員,很多也談艾色變,艾滋病患者就醫無門的事情更是時有發生。市第八人民醫院打算籌建婦產科解決艾滋孕婦生產,但一聽說是為患傳染病的孕婦接生,根本沒醫生上門。有專家擔心,隨著艾滋病人群的擴大,如果連具有專業醫學知識的醫護人員都歧視他們,極有可能引起這個群體仇恨社會的情緒,從而作出報復社會的舉動。
昨日下午2時,5歲男孩塔塔終于被轉進了傳染科,有了自己的病房、專用的聽診器和體溫計。在此之前,被驗出HIV陽性的他每日默默坐在廣州兒童醫院的集體病房中,已經坐了兩周。
在醫院看來,塔塔顯然是一位比較麻煩的病人。院方說,讓他搬出普通病房是為了避免引起醫院內的恐慌。因為有媒體報道了塔塔的狀況,昨日16時30分,廣州市兒童醫院專門召開新聞發布會,對關于醫院推諉治療的報道進行澄清,并表示會積極聯合廣州市第八人民醫院醫生進行會診,今天拿出治療方案。同時醫院強調,院方并不是不能消毒,而是要更謹慎,今后歡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來院治療。
長達兩周的拖延終于看到了曙光,塔塔的父親阿強臉上喜色初露。但他也深知,這條救命路還是很長。
5歲小生命等待救援
前天晚上,本報記者到醫院去看望了塔塔。他安靜地坐在病床上,幾乎一動不動。看到別人注視的眼光,他會害羞地扭過頭去。塔塔爸爸說,塔塔不生病的時候比誰都淘氣。而現在,塔塔“每天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吐”。塔塔食道嚴重堵塞,這幾天來食道上最后的縫隙眼看著也要封上了。每隔十幾分鐘,塔塔就要把因無法下咽而囤積在口中的口水吐出來。
塔塔才5歲,自小就是醫院的常客,個頭明顯比同齡人要弱小很多。2歲時,塔塔被查出患有肺結核,而肺結核正是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最常見的并發癥。2006年1月,塔塔口腔潰瘍嚴重,在湖南被查出感染了艾滋病病毒。2006年2月,塔塔的媽媽因為艾滋病去世。2006年9月,一向體弱多病的塔塔病情惡化,食道狹窄,需要進行食道擴張手術。2007年6月10日,塔塔的爸爸帶著塔塔從湖南來到廣州。
查出HIV陽性手術被拒
6月11日,在廣州志愿者的幫助下,塔塔住進了醫院,“醫生說可以做手術。”一周后,塔塔的血液檢查結果出來了,顯示HIV陽性,也就是感染了艾滋病病毒。
“醫院說,做完手術,手術設備就沒辦法給下面的病人用了,要全部報廢。”塔塔爸爸說,他不愿意放棄最后的機會,輾轉湖南、廣東兩地多家醫院,“只有這里能做這個手術。”一直在與艾滋病有關的志愿者組織“愛之關懷”工作的小劉覺得醫院的借口“根本不成立”。
“這家醫院不做手術,我們幾乎問遍了廣州所有的醫院。收治傳染病的醫院沒有這方面的設備和醫生,還有的醫院只能給成人做食道擴張手術。小孩的食道擴張手術要全身麻醉,需要專門的兒童外科醫生來做。”塔塔爸爸和小劉多次與醫院協商未果。小劉說,醫院之前答應了在給塔塔做胃插管手術,但臨到做手術的一天,又說沒有外科大夫了。
艾滋病人做手術 最好找市八醫院
醫療機構應當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提供艾滋病防治咨詢、診斷和治療服務。醫療機構不得因就診的病人是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者艾滋病病人,推諉或者拒絕對其其他疾病進行治療。 ——《艾滋病防治條例》第41條
廣東省衛生廳的官員告訴記者,出于技術水平的考慮,目前艾滋病患者的相關專科手術最好還是找廣州市第八人民醫院。但市八醫院的唐小平院長則認為,防治艾滋病是一個系統工程,單靠市八一家醫院是遠遠不夠的。而記者日前從廣州市衛生局了解到,關于艾滋病孕婦的問題,他們也接到不少醫院和病人的反映。
據衛生局介紹,按照以往的有關規定,艾滋病人原則上應該由市八醫院收治,但對于懷有身孕的艾滋病人,由于市八醫院沒有專職婦產科醫生,所以會由衛生局指派專科醫院的醫生和助產士前往協助。
不敢接生艾滋兒 市八建婦產科泡湯
“從1999年至今,我們共為至少15例艾滋媽媽實行了母嬰阻斷。從至今追蹤的情況來看,沒有一個寶寶染上艾滋病。”市八人民醫院艾滋病專家蔡衛平表示,該院沒有婦產科,也沒有新生兒科,每次為艾滋媽媽接生,都要請市婦嬰醫院的專家來幫忙。“但請來的專家接生完就走了,之后孕婦的圍產期、新生兒等問題我們都難以進行專業處理。”蔡衛平說,沒有專門的婦科醫生,對治療肯定還是有影響,為此醫院也很苦惱。這兩年來,該院一直打算籌建自己的婦產科,但接洽了好幾個專家,人家一聽是給乙肝陽性和HIV陽性孕婦接生,連連拒絕。
艾滋孕婦
被迫在傳染病院生產
今年3月初,剛剛懷孕的阿玲(化名)因為HIV陽性被多家醫院拒絕,最后輾轉到了市八醫院。并在她臨盆的時候請來了廣州市婦嬰醫院的醫生和助產士,幫助阿玲在本沒有婦產科的市八醫院里生下了她的孩子。
醫學生
看見艾滋患者嚇得發抖
在市八人民醫院的艾滋病區,有一個專為艾滋病患者提供關懷的“紅絲帶”。有專家告訴記者,醫院曾專門號召一批醫學院學生到“紅絲帶”做志愿者,和艾滋病患者聊天提供心理支持。“沒想到的是,這些學生對艾滋病的了解應該比普通人多得多,可有些志愿者來到病區后竟然嚇得發抖,把恐懼和不安全都寫在臉上。”醫生無奈地說,其實艾滋病傳染性還不如乙肝,只是沒有疫苗而已,這些下決心做志愿者的準醫生都如此,很難想象他們以后做了醫生還能坦然面對艾滋病患者。
對艾滋病人的歧視無處不在
據市八醫院的有關負責人分析,部分綜合醫院之所以拒絕為艾滋病病人接生、動手術,最主要的原因是擔心經濟利益受損。誠然,到如今仍未有可以根治艾滋病的方法,普通人都對之心存恐懼。因此,醫院同樣有這樣的擔心:生怕別的孕婦知道該院曾經有艾滋病患者生過小孩,就不敢到該院生寶寶;生怕別的病人知道這里曾為艾滋病病人動過手術就不敢來治病。病人減少,收入也降低,醫院權衡利弊,只好對艾滋病孕婦說“不”。
事實上,對艾滋病病人更大的歧視來自于老百姓。記者昨日采訪了多位在醫院排隊看病的患者,他們大多表示不愿意與艾滋病患者一起接受治療。其中一名市民說:“艾滋病是傳染病,我覺得還是應該在傳染病院治療。否則的話,如果我知道和孩子同住一個病房的是一名艾滋病病人,我也會馬上要求換房或者轉院,這是人之常情。”
同時,部分非傳染病專科醫護人員也怕接觸艾滋病患者,“能不碰就不碰”的心理導致他們拒絕了艾滋病患者動手術甚至住院的請求。“給病人治療,難免會接觸到他們的血液,萬一在治療過程中被感染了,我們怎么辦?”一位醫生坦言自己的憂慮。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按照有關規定,醫院接診病人要實行“首診醫生負責制”。但是,有關專家指出,此“負責制”其實多數流于表面,即使有關部門真的接到病人投訴,經過查證,最多也只能吊銷違規醫生的執業資格,震懾、處罰力度不夠,并不真正具有約束作用。
醫護術中感染幾率只有0.33%
與廣東部分醫院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在香港、泰國等地區和國家,它們都沒有專門的傳染病院,艾滋病患者都被收治在普通病房里,和普通病人并沒有明顯區別。這樣是否會給艾滋病的傳播提供可乘之機呢?蔡衛平主任強調:“實際上醫院只要按規定做足了防護措施,就足以預防包括艾滋病在內的院內感染。除了疫苗之外,防乙肝的所有措施都已足以防范艾滋病。從血液傳播上看,艾滋病病毒的活性和傳染性還比不上乙肝和丙肝病毒!”
由于部分醫護人員缺乏對艾滋病的診斷意識及防護能力的培訓,臨床上確實有可能成為因職業暴露而感染HIV的人。特別是對艾滋病患者血液的處理及外科手術中銳器刺破皮膚黏膜的意外感染,這其中包括手術室醫生、實驗室的工作人員、牙科醫師、產科及醫院廢棄物的處理人員。目前,全球有關類似的相關職業暴露傷害的報道已有286人。
但有對艾滋病發病率的調查顯示,經暴露的皮膚或黏膜而感染HIV的傳染率尚不到0.5%,而醫務人員在手術中因為割傷、刺破等感染艾滋病的幾率大概只有0.33%。在我國,尚未有因醫務界職業暴露而感染 HIV的報道。同時,國家衛生部艾滋病預防與控制中心為提高對職業暴露者感染的處理,已在北京、上海、廣州、成都建立了四個職業暴露者應急處理中心,應對職業暴露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