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上蔡是近年來媒體一直關注的艾滋病高發地區,可以說在媒體和政府的關注下,該地區的艾滋病防治取得了極大的改善。然而,近日記者在隨同慈善家到河南進行捐贈時又發現了一個淡出媒體視野的地方——商丘市雙廟村。
2004年7月,本刊以《68名艾滋病患者為生命索賠》為題,就吉林省吉林市船營區搜登站鎮部分村落因賣血染上艾滋病的問題進行了報道。報道刊出后,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注。在主管衛生工作的國務院副總理吳儀的高度重視以及當地政府的配合下,違規采血單位給予了一定補償。臺商陳先生聞訊后為當地捐獻了自己企業研制的增強免疫力的營養品。2007年4月7日,陳先生又力邀記者一起到河南省看一下那里的艾滋病患者以及他對當地捐贈物品的發放情況,為此記者踏上了河南之旅。也就在那天下午,記者來到了河南省商丘市柘城縣崗王鄉雙廟村。
2007年4月7日,記者從河南省會鄭州驅車近四個小時到達雙廟村。雙廟村屬于河南省商丘市柘城縣管轄,是位于柘城縣西北18華里的一個偏僻農村。據當地村民介紹,由于歷史原因,雙廟村人多地少,土地貧瘠。當地流傳這樣的民謠:“十年旱來九年澇,萋萋芽戴上紅纓帽,茬跟茬餓掉牙”;“守著清沙兩和土,一年四季吃紅薯;清早煮,上午拉,晚上燒一鍋紅薯茶”。從這兩首民謠里可以粗略了解雙廟村的生存狀況。
當地村民告訴記者,1992~1996年柘城縣成立了幾家采血站,村民像發瘋一樣從早晨四五點鐘起床,從四面八方的農村涌向縣城里的幾家血站,那賣血的場面比趕廟會的人還多。當時有很多口號,如“東游西轉不如去血站,南跑北跑不如血站伸胳膊,一伸一蜷45元”等口號廣為流傳。那時,村民賣血的確解決了許多家庭的溫飽以及孩子的學費問題,解決了各種提留款、超生費等,減少了很多需要政府救助的問題。
但是由于血站多,賣血人員多,采血混亂,既不檢測肝功能,更不檢測HIV病毒,化驗也談不上,更不用提消毒了。更有甚者,在雙廟村的一個農家小院就設有一個血站,非醫務人員參予采血工作,設備簡陋,根本談不上消毒不消毒。
1996年3月,全國開始取締以采血漿為贏利目的的大小血站。同年3月14日,河南掀起血站取締風暴。河南省衛生廳和公安廳聯合發文,嚴厲打擊非法采集、倒買倒賣人體血漿的犯罪行為。
向記者介紹情況的朱先生,是一名柘城縣民間防治艾滋病的宣講員,他的家人和親屬里也有受害者。據老朱講:近幾年來,該村一些正值青壯年的農民突發怪病死亡。他們死亡前的癥狀大都是先渾身乏力、嗜睡而后出現高燒、肺部感染、消瘦、口瘡、皰疹等,隨后在一兩個月后不明不白地死去,而這些人恰恰都是賣血者。為了尋求病因,村民們四處求醫問藥。
采血違規賣血農民竟染艾滋病
幾經周折,這些死因不明的死者家屬得知了的真正病因——艾滋病。艾滋病?知識匱乏的農民認為,這只是由于生活作風不檢點所至。但是如此多的青壯年無故死亡能都是生活作風不檢點造成的嗎?這個問號在農民的心中存疑了多年,后經醫護人員指點,艾滋病的傳播途徑不僅僅是性傳播,還包括母嬰傳播以及血液傳播。為了弄清真正病因,一些又出現相似癥狀的農民自發地到有關部門為自己做了艾滋病抗體檢測。
真正將河南地區艾滋病感染源上報給國家衛生部的是與柘城縣相距100多公里之外,另一個城市的一個檢驗中心的醫生——王淑平。1995年12月16日,王淑平向河南省周口地區衛生局遞交了她負責的臨床檢驗中心“我區獻血員中HCV及HIV感染的調查匯報”。此前兩天,河南省CDC開設了第一條艾滋病熱線,接受全省HIV感染者和普通人對艾滋病知識的咨詢。1995年底,王淑平帶著62份初篩的、來自河南省商水縣西趙橋村的HIV陽性血樣,來到北京。她找到了中國預防醫學科學院,想在這里做權威的鑒定。在中國流行病學首席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曾毅的支持下,王淑平共做了15份檢測報告。中國醫學科學院的鑒定結果很快出來了:15份血樣中有13份被確定為HIV陽性,兩份為疑似。這一結果讓中國流行病學首席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曾毅非常震驚。
1996年1月10日,王淑平的報告經曾毅上報給了衛生部。后來,她從曾毅那里得到消息,衛生部在第二天給河南省衛生廳打去電話,詢問情況。1996年3月,全國開始取締以采血漿為贏利目的的大小血站。
朱先生告訴記者,從90年代初期,這個人口不到3500人的村子約有1200多名因貧困走投無路的村民加入到了瘋狂的賣血浪潮。近年來,全村30~50歲的村民中90%以上未能逃脫災難:700多名村民被查出感染了艾滋病。從當地一家報紙報道的關于血頭被抓的報道里,記者看到了當年血頭講述的采血經過:“一個離心分漿機、三間民房,一堆便宜買來的血袋、一次性注射器、生理鹽水,幾個做小買賣轉行來的‘醫護人員’,就算是這個血站的全部。俺沒條件化驗,誰來賣血俺都要。其他私人開的血站都不化驗,都是這樣的。一是沒條件,再一個成本高。”
病患受歧視 艾滋農民求生艱難
朱先生告訴記者,艾滋病人的生存現狀十分艱難。在柘城縣雙廟村采訪的日子里,記者隨意走進了幾戶農家。記者見到,有的房屋十分破舊,大部分艾滋病人生存狀態十分窘迫。據朱先生講,他家里在當地生活條件尚屬不錯,但記者見到的卻是家徒四壁,除了屋里有一臺十分破舊的與外界進行相連,進行艾滋病防治宣傳的電腦算是家用“大件電器”外,別無它物。
袁某,商丘市柘城縣申橋鄉后袁樓村人。生于1965年,農民,高中文化。妻子郭某,生于1967年。袁某有三個女兒,一個兒子,是一個傳統的中國農民家庭。
袁某于1995年因車禍在河南省項城縣輸過血。2000年以來一直在廣州打工,2005年5月初相繼出現高熱等現象,去醫院治療被檢測出感染HIV,后轉回柘城縣老家治療。同年7月初袁某又出現低熱情況,因為長期咳血,懷疑自己患了肺結核,于是到柘城縣人民醫院檢測是否感染肺結核,醫院大夫讓袁某去柘城縣防疫站檢測是否感染了HIV,檢測結果:初篩感染了HIV。
2005年7月22日,袁某的大女兒袁莉(化名)接到了北京某高校法律系的錄取通知書。就在袁某為女兒考上北京的高校而自豪時,無情的病魔卻吞噬了他的生命。袁某的妻子郭某和女兒袁莉一起攜帶大學通知書來到學校報名,郭某說出了家中的不幸,丈夫因車禍輸血感染艾滋病身亡,希望學校給予學費照顧。沒想到袁妻話剛說完,校長便拿出100元鈔票讓她們校外吃飯,并告知該校不再錄取袁莉。乍一聽到這消息,如晴天霹靂,母女二人痛不欲生。最后在一位好心教師的幫助下到另一所高校就讀,該教師千叮嚀萬囑咐不要再說其丈夫死于艾滋病了。
陶某,漯河市臨潁縣杜曲鄉陶灣村人,祖籍是柘城縣崗王鄉雙廟村。兄弟六人:大哥死于艾滋病,大嫂系艾滋病人,二哥二嫂雙雙死于艾滋病,三哥三嫂患艾滋病病危,四哥四嫂外出無音訊,五哥患艾滋病,嫂子早亡。
雙廟村的五哥聽說其六弟染病就趕到了陶灣村,根據其癥狀去檢測是否感染了HIV,結果顯示是感染HIV,拍胸片肺部有黑斑。2005年,基于發熱其在當地治療,當得知感染HIV后被趕出醫院,不得已才來到柘城縣治療。因其祖籍在雙廟,通過關系以雙廟村的名義享受免費治療。兩天后,這個體格曾經健壯的漢子撒手人寰,年輕的妻子帶著孩子艱難度日。
記者在雙廟村采訪時,有一個滿身泥巴的村民一直跟在后面。他就是記者這次采訪的“線人”老朱。老朱1962年出生,今年45歲,是雙廟村五組村民,妻子因在本村血站賣過兩三次血,感染上了艾滋病。老朱有3個女兒和一個5歲兒子。大女兒今年15歲,酷愛讀書,成績從小就是班級第一名。因供養不起,2002年夏,上初二的大女兒便失學在家。
老朱告訴記者,大女兒患有先天性心臟病,醫生檢查說是“室間隔缺損”,花費5萬元左右就可醫好。但是“好孩子生在咱這窮苦人家,又有疾病,命更苦;加上自己和妻子也沒有多少陽壽,即使將來這孩子進了孤兒院,沒有人疼惜,也不會命長。”老朱要求好心人收養女兒的前提是必須為女兒把心臟病看好,找個可靠人家,只要女兒能活命就行。村里人說,只要有記者來,老朱一定跟到記者出村,只希望媒體能幫女兒找個好人家。
來源:新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