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廣西新聞網-當代生活報
廣西人體器官捐贈遭遇“盲區” 5家醫院可移植器官
“我苦苦等待了3年,還是沒有找到合適的腎源,我不知道以后自己會怎樣?”“你們的報道做得很好。但是我們想捐贈器官,卻根本找不到受理人體器官捐贈的地方。”這兩天,本報“關注人體器官捐獻”系列報道引起了讀者的廣泛關注,尿毒癥患者梁女士和想捐贈器官的南寧市民黃春曉都向記者道出了各自的苦惱。
據悉,目前,廣西可以開展人體器官移植的醫院有5家,但是卻沒有專門接受志愿者捐贈活體器官或遺體的部門或者機構。這導致一方面是許多等待器官移植的患者等不到器官進行移植;另一方面,是想捐贈器官的市民卻無法捐贈。
患者苦等腎源3年
昨日下午,記者來到明秀東路北一里,見到了剛從廣西民族醫院做透析回來的梁女士。今年35歲的梁女士是在2004年3月底發現自己患上尿毒癥的,發現病情時已是中期。
當年6月,她的病情出現了惡化,她曾有一次昏迷長達9天,最后才蘇醒過來。說到此處,一旁的梁女士的母親不禁哽咽起來。梁女士也十分感慨:“我以為我醒不過來了!但是我不想就這么死去,孩子還那么小,為我哭壞眼睛的母親需要人照顧。”于是,她想到了換腎,但是苦等了3年,都沒有找到合適的腎源。
由于不能換腎,現在梁女士每個星期都要做兩次血透,每次花費300元,還要買些藥品、營養品,雖然醫療保險可以報銷大半,但一年下來僅透析費用也要花費1萬多元。她說:“我這病不能勞累,不僅幫不上家里的忙,還要家人來照顧。如果換了腎,恢復了健康人的生活,我就不用拖累家人了。”
在廣西,每年像梁女士這樣等待腎移植的患者至少有幾千人,但是人體器官捐贈較少,有的患者一等就是幾年。“希望有更多像覃家兄妹的人,捐贈一肝兩腎可就救了3個人啊!他們可真不容易!”梁女士說。
“不知去哪里捐器官”
一方面是患者苦苦尋找器官,另一方面想捐贈器官的人卻無法捐贈。
南寧市民黃春曉告訴記者,她和愛人都非常熱衷公益事業,兩人都常年堅持獻血。因為每年獻血比較多,愛人還得過各種獎項。幾年前,夫婦倆開始關注人體器官捐獻。想想如果哪一天有什么意外,或自己去世時,器官還能救治他人。
于是,夫妻倆到南寧市各大醫院咨詢,就是想能找到個受理人體器官捐獻的地方。可讓夫婦倆失望的是,找遍了南寧市各大醫院,卻沒有一家醫院愿意受理人體器官捐獻。
“我有很多朋友也想捐獻器官,可大家都苦于捐獻無門,只能作罷。希望能通過你們的報道,為我們牽線搭橋,實現這個愿望。”黃春曉說。
器官移植存在“盲點”
今年3月21日,國務院第171次常務會議通過了《人體器官移植條例》,并于5月1日實施。該條例主要是規范能夠開展器官移植的醫療機構的行為,雖然條例第二章專門對人體器官捐獻制定了細則,但只是說明了捐獻者的條件和范圍,對如何捐獻沒有明確的說明。
瑞康醫院器官移植中心的高宏君博士說,捐獻器官沒有人們想象的那么簡單,有熱情想捐就捐了。人體器官移植目前還有很多法律法規上的盲點,《人體器官移植條例》主要是規范醫院的行為,而人體器官移植涉及的領域很廣,需要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
記者從廣西紅十字會了解到,每年都有一些人撥通紅十字會的電話,說想捐獻器官。自治區紅十字會辦公室的黃吉寧說,對前來咨詢要求捐獻人體器官的群眾,紅十字會都做了登記,當做資料。
但是,想捐獻人體器官人員的資料并不向有能力開展器官移植的醫院提供,原因是廣西還沒有《人體器官移植條例》的實施細則。只能等到立法后,明確了職能,才能向有關醫院提供這類信息。
黃吉寧說,目前在上海、深圳等地已出臺了地方法規,紅十字會是作為第三方進行介紹、監督器官移植的。
5家醫院可移植器官
對于如何捐獻器官的問題,記者昨日詢問了自治區衛生廳多個部門的負責人,結果都以不好說為由拒絕了采訪。但各負責人又都表示,人體器官移植只能是越來越規范,以后沒有資質的醫院是嚴禁開展人體器官移植的。
據介紹,日前,經衛生部人體器官移植技術臨床應用委員會審核指定,廣西有5家醫院可以開展人體器官移植。
第一批通過衛生部人體器官移植技術臨床應用委員會審核的醫院是廣西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移植項目是肝);解放軍第一八一醫院(移植項目是腎)、解放軍第三○三醫院(移植項目是腎)。
指定開展人體器官移植的醫院為廣西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移植項目是腎)、廣西中醫學院附屬瑞康醫院(移植項目是腎)、廣西區人民醫院(移植項目是心、肺)、解放軍第三○三醫院(移植項目是肝)。
建立獎勵和救治機制
對于這樣矛盾的現狀,應該如何解決呢?著名的北京青年報記者張倩是國內最早關注人體器官捐贈的記者之一。昨日,針對人體器官移植的相關問題,她接受本報記者的采訪時說了這樣一個故事。
大約10年前,當時擔任青年周末新聞部副主任的她被一件事深深地感動了。美國有一個4口之家去意大利旅游,不幸發生車禍,其中一個四五歲的小男孩傷勢過重不幸去世。他的父母決定把他的器官捐贈出來,救了幾個意大利小孩。這件事情當時轟動了世界,多個有名的電視臺對此進行直播。當大家看著覆蓋著美國和意大利國旗的小靈柩扶運回美國,許多人都被感動得流淚了。
“在這個世界上,在失去自己親人的同時,還能想到別人,這才是真正的大愛!”張倩對記者說。為什么我國的人體器官捐贈那么少呢?
張倩對此進行了深入調查,并先后寫出了《透過母愛的思索:活體腎移植等待立法》等備受關注的報道。
她認為,除開宗教以及腦死亡等還存在爭論等原因的影響外,傳統觀念、獎勵激勵和救治機制的缺失、相關主管部門或機構沒有明確是影響我國人體器官捐贈開展的主要原因之一。
“器官移植立法應考慮捐獻者的利益,尤其是活體捐獻,從人道主義的角度考慮,社會應為其風險負責。如果在盡量改變傳統觀念和確定主管機構的同時,建立和完善獎勵、激勵和救治機制,在經濟和精神上都給予捐贈者一定的援助或者補償。這將有效地推進人體器官捐贈工作的開展。”張倩說。
據了解,在日本的一些醫學院校,新入學的第一課就是到刻有遺體捐獻者名字的碑林掃墓,以記住他們為醫學事業所作的貢獻。上解剖課前,師生還要佩戴白花以示對遺體的尊重。而上海等地曾設想為捐獻者設立紀念林,最終由于各種原因沒有實現。
倒是南京市民為一位捐獻者豎立了雕像。年輕護士于璐因車禍早逝,其父母捐獻女兒的角膜和肝臟,救治了3個陌生的病人,市民自發為于璐雕造了一尊銅像,佇立于南京雨花臺的功德園中。
新聞鏈接:我國應建立器官調配機制
目前,我國已成為第二大器官移植大國,器官移植水平也已經接近或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但中國器官移植領域多少還有些“缺規少矩”,中國沒有建立器官移植病人的管理資料庫,而只是在小范圍內做調配。
盡管人們常常認為器官捐獻與自愿原則不可分割,但一些醫學專家認為,要提高器官捐獻數量,必須采取半強制措施。
在美國,多數司機的駕照上都標有“器官捐獻”的字樣,一旦發生意外死亡,他們的器官將由專門的醫學機構進行處理。
在新加坡,法律規定,沒有公開聲明死后不愿捐獻器官者,就自動被視為是捐獻者,其遺體器官就會成為捐獻器官。
國外有比較完善和透明的器官分配體系。歐美國家有一個專門的、政府指定的機構或者委員會,負責人體器官捐獻登記與調配,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器官分配的公平、公正、公開。中國目前還沒有類似機構和網絡體系,器官分配公平性也存在問題。
專家建議,中國應借鑒國外經驗,每一個省、直轄市、自治區或大城市都應建立一個統一的器官移植中心,按照申請先后、病情輕重、距離遠近以及“國內優先”等原則,保證器官受植者機會平等。(據《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