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官移植經過幾十年發展,已成為今天尋常可見的手術。
省人民醫院泌尿外科主任劉修恒教授介紹器官移植的發展歷史。
荊楚網消息 1954年12月23日,美國波士頓醫生約瑟夫·梅里為一對孿生兄弟實施腎臟移植手術,這是人類器官移植手術首次取得成功。50多年來,從腎臟、肝臟、肺到心臟移植,醫學界在器官移植技術領域不斷取得突破,迄今挽救了10余萬人的生命。器官移植手術已經從過去匪夷所思的神話,變成了今天尋常可見的現實。專家說,很快人類還可以實現換手、換腦……
起步之初創造歷史之最
8月4日下午,走進陳知水教授的辦公室,一個患者正與他及其助手合影留念。
陳知水教授是同濟醫院器官移植研究所常務副所長、同濟醫院臨床部主任,他曾為數以百計生命垂危的病人做了人體器官移植手術。
器官移植在世界醫學史上是一次重大的革命。1954年12月23日,在美國波士頓布里格翰和婦女醫院,主治醫生約瑟夫·梅里,為理查德實施了人類醫學史上首例器官移植手術,開創了人類器官移植手術的先河,約瑟夫·梅里在1990年因此獲得了諾貝爾醫學獎。至今,美國已經實施了40多萬次器官移植手術,平均每年2.5萬次。“我們雖然起步較晚,但目前我國已是繼美國之后的第二個器官移植手術大國,手術質量已接近或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陳知水教授談起器官移植時顯得頗為興奮。
1977年,同濟醫院在我省實施了第一例腎移植手術。雖然起步晚,但是1978年的一次腎移植手術,卻開創了我國腎移植的歷史,接受移植的病人至今健在,成為器官移植存活時間最長的人。
去年,第二屆中國移植受者運動會在漢舉行,圖為器官移植患者在角逐。
翻開器官移植患者登記本,陳知水教授認為供體不足問題亟待解決。
1978年,監利縣農民劉光祥因尿毒癥入住同濟醫院,已喪失勞動能力,經檢查,其雙腎壞死,若不進行換腎手術,病人不久將死去。當時,因器官移植手術在我國才剛剛起步,進行器官移植存在著很大的風險。醫院與病人家屬反復商量,決定免費為劉光祥進行換腎手術。幾個小時的手術結束后,劉光祥面色紅潤,不久便康復出院。出院后,劉光祥每天都按時服用藥物,身體恢復很快,直至今日,其生活狀況仍然很好。他成為世界腎移植史上存活時間最長的人。
此后,器官移植手術迅速發展起來,器官移植也不僅僅局限于腎移植,還涉及肝、肺、心臟及一些小器官如睪丸等等。以肝移植為例,1977—1983年間,我國進入了肝臟移植的第一個高潮。這期間,我國共做了57例肝移植手術。但當時的肝移植主要做的是晚期肝癌病人(其中有54例),所以術后效果不佳,80%的病人在手術中間或術后3個月死亡,最長的只活了264天。在醫學臨床上,存活期不超過一年的移植手術就不是真正的臨床成功。所以專家都認為不值得做,療效不好,費用又高,我國的肝移植處于比較悲觀的狀態。
這一停就是十年,直到1993年,我國有一批從國外學習回國的中青年專家,重新啟動了第二輪肝移植高潮。1993—2006年,我國的肝移植得到了快速發展,肝移植總數接近1萬例。2005年2500多例,2006年突破了3000例,我國成了世界上僅次于美國的第二個肝移植大國。
聯合移植挑戰生命極限
歷史的記錄在不斷刷新。
2003年9月30日,省人民醫院普外科和泌尿外科共同實施了我省首例肝腎聯合移植手術。“手術后患者恢復較好,昨天他還來我的辦公室咨詢、拿藥,和他握手時,感覺他的手勁很大!”在省人民醫院泌尿外科主任劉修恒教授的辦公室內,談起這例器官移植手術,他感到很自豪。劉教授介紹,當年,56歲大冶農民葉宗德因患罕見的“先天性肝囊腫和腎囊腫”,肝、腎功能近乎衰竭。當年9月30日,省人民醫院普外科和泌尿外科的醫生先后為葉宗德實施了肝、腎聯合移植手術,取得成功。術后7天是移植器官的超急性排斥期,葉宗德接受手術后的第6天,猛烈的排斥反應襲擊了他。在用了大劑量抗排斥藥后,葉宗德闖過了最危險的關口。肝臟和腎臟兩者相互影響,且實施聯合移植后,在抗排斥反應藥品的使用方面比單一器官移植更謹慎、更困難。“但難關最終渡過,葉宗德的恢復十分理想,現在他還在做著小生意。”劉修恒教授說。
2004年9月中旬,更為復雜的聯合移植開始挑戰著生命的極限:同濟醫院對一名患者進行了七個器官同時移植!
當年8月份的一天,恩施地稅局的杜世華感覺自己右側的肋骨格外不舒服,還有些發燒,經當地醫院檢查,醫生懷疑他有肝癌跡象。9月7日,杜世華被家人送進了同濟醫院住院治療。
傳染科的黃教授很快做出了診斷:是晚期肝癌。經過做CT和一些相關檢查,發現他不但已是肝癌晚期,還有門靜脈的癌栓,而且醫生在他的胰腺上面也看到了癌腫。醫生偷偷告訴他的妻子,他的生命只剩下1個月了,最多也不會超過3個月,除非進行多器官移植。
從人體器官的結構來講,肝下面的位置是膽囊,杜世華的肝上已經出現了癌變,如果要切掉肝,膽囊需要一起切掉,醫生在他的胰腺上也發現了癌細胞轉移的跡象,那么只能把胰腺也切掉,但是胰腺同時又連著胃,又連著12指腸,以及小腸的一部分,另外還有脾臟,所以,就必須要把這些器官全都換掉,這樣算下來,他的肝臟、膽囊、胰腺、脾臟、胃、一部分小腸、12指腸,都出現了問題,全部需要更換。一次同時置換7個器官,國內外都無先例,病人的身體能不能承受,這個手術能否成功都是一個未知數。
看著丈夫一天天在死亡線上掙扎,妻子辛宗勉的心冰涼,她決定冒一次險。
2004年9月14號,辛宗勉來到醫生辦公室。醫生讓她在手術同意書上簽字。此時此刻,辛宗勉心情很復雜,她感到渾身肌肉都在跳,腦海中一片空白,不知道等待她的將會是什么。
2004年9月17日,下午1時整,杜世華被推進了手術室。
手術中,醫生把杜世華病變的器官切除,杜世華的整個腹腔基本上空了。
杜世華的腹部被“掏空”的狀態持續了65分鐘。在手術進行了8個小時零5分之后,醫生開始給他的腹腔里重新裝上肝臟和胰腺。從下午1時至晚上11時,10個小時之后,杜世華被平安地推出了手術室。
幾個月后,杜世華出院了,他手術移植的各個器官已經開始正常地工作。一年后,他又重新走上了工作崗位。至此,這臺世界罕見的特殊手術,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肢體移植解決肢殘之痛
8月3日,記者走進廣州軍區武漢總醫院腎移植中心。中心主任唐禮功教授介紹,今年以來,該中心已經成功完成了數十例親屬活體腎移植,成功率達100%。
同濟醫院器官移植研究所陳知水教授則介紹,目前我省各大醫院進行的器官移植手術已超過3000例,幾千人在絕望中獲得了重生,這表明,器官移植手術已經從過去匪夷所思的神話,變成了今天尋常可見的現實。
但是,在器官移植快速發展之時,管理上仍出現了一定的問題。由于開展移植的單位太多,技術水平差別甚大,許多大醫院技術較高,但也有一些不具備器官移植的技術實力的醫院“一哄而上”,導致水平參差不齊,醫療質量難以保證,威脅到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對群眾的醫療費用也是雪上加霜。倫理學的法規建設也嚴重滯后,技術沒有準入標準等。為此,2006年7月1日起,衛生部開始實施《人體器官移植技術臨床應用管理規定》,同時制定了多個配套文件,如腎臟、心臟、肺的三個臨床技術準入標準,開始了規范的法制管理。今年3月21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了《人體器官移植條例》,5月1日起正式施行,《條例》的出臺成為中國人體器官移植工作的又一里程碑。
器官移植的制度越來越規范,而技術上也越來越成熟并有所突破。省人民醫院泌尿外科主任劉修恒教授告訴記者,目前醫學專家正在研究肢體移植,也就是換手、換腿等。據了解,自從1998年以來,全球已經有24例換手手術獲得成功,令18名患者逃脫殘疾的厄運,其中有6名患者兩只手都是新移植的。最近的一次換手手術在2003年4月進行,地點是法國里昂市。但據專家追蹤調查,發現大部分患者的“新手”只有最基本的“防護性感覺功能”,例如在碰到火的時候,懂得馬上縮回,“新手”還不能進行例如書寫等較復雜的操作。劉修恒教授說,換手最大的難點在于神經的對接和再生,目前醫學界還沒有解決這一問題,所以迄今為止換手手術仍然處于實驗性階段,還遠遠沒有達到幫助患者恢復手部日常功能的水平。雖然如此,但換手手術已邁出了非常重要的一步,相信不久,醫學專家會攻克這一難關,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換手、換臉等手術。
未來之夢解決四大技術難題
器官移植至今已有50多年的歷史,科學家們在人體上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生命奇跡。“但是,器官移植仍面臨幾大問題難以解決。”同濟醫院器官移植研究所常務副所長陳知水教授翻開器官移植登記本說,首先是供體不足的問題,在同濟醫院等待腎移植的病人已有幾百人,最早的是2004年的患者,直到現在還沒有等到合適的腎源。事實上,能夠等到合適的器官的患者只占總數的10%—20%,也就是說,至少有80%需要移植器官的患者永遠無法等到適合的器官了。其次是實施器官移植后的患者從此需要終身服用抑制免疫力藥物,達到抗排斥反應的效果,此外,腎移植者需要配血型,縮小了配置資源。器官移植的將來,醫學專家將著力解決四大難題。
一是無需服用抑制免疫力藥物。目前器官移植手術與常規手術最大的不同是:器官移植需要依賴他人捐獻出器官;患者需要依賴副作用很大的抑制免疫力藥物來抵抗排斥反應。研究人員一直希望能夠找到方法,減少患者對抑制免疫力藥物的依賴。“這一難題如果解決,患者實施器官移植后,費用銳減,更重要的是一次移植終身受用!”一位專家稱。
二是腎臟移植無需統一血型。專家認為,在不遠的將來,一種包含藥物治療、脾臟摘除以及血漿除去法的醫療方案,將使患者能夠接受來自不同血型捐獻者捐出的腎。到目前為止,患者只能接受來自同血型捐獻者捐出的器官。來自不同血型捐獻者的器官被視為“異質的”,很容易受到患者體內天然抗體的攻擊。根據新的醫療方案,醫生將首先對患者產生排斥的風險性進行評估;然后,醫生通過血漿除去法,把患者血液里包含有害抗體的血漿除去,并且防止新的有害抗體生成。接著,醫生在對患者進行腎臟移植的同時,把患者的脾臟摘除。
三是干細胞取代器官移植。對于數以萬計苦候捐贈器官的患者來說,干細胞可能將是解決問題的關鍵。干細胞是未成熟的細胞,還沒有充分分化,具有再生各種組織器官的潛在功能,被醫學界稱為“萬用細胞”。科學家曾經在老鼠身上進行干細胞實驗,把干細胞注入老鼠衰竭的心臟里,觀察干細胞對心臟的修復效果。目前,干細胞研究還處在初級階段。理論上用干細胞克隆器官也是令患者不必等候捐獻者的一個方法。有科學家正在研究在實驗室里用干細胞制造新器官的可能性。但是,克隆技術在道德范疇引起很大的爭議。
四是動物器官取代人體器官。為了解決捐贈器官嚴重不足的問題,科學家也在研究用動物器官取代人體器官,科學界將之稱為“跨種移植”。在過去50年,人類和動物之間移植的實驗一直都有進行,結果喜憂參半。但是科學家必須找到方法,阻止人體識別和排斥動物器官的能力,這樣“跨種移植”才能取得成功。此外,科學家還必須確保病菌不會隨著器官入侵人體。雖然豬的器官和人體最能“和諧共處”,在心臟手術中把豬的心臟植入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病菌通過豬器官進入人體的風險也十分大。“另外,與克隆技術一樣,跨種移植技術存在著很大的道德爭議,目前科學家只是有這樣的設想,要實現這一設想,器官移植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陳知水教授笑著說,不久的將來,人類最終會克服一切困難,器官移植還會取得重大突破。
來源:青島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