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科學網—科學時報
|
|
《臨床癌癥研究》:抗艾藥物可抑制癌細胞
|
這是醫學界又一個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的美好故事 | |
這是醫學界又一個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的美好故事。第一個批準上市的艾滋病(AIDS)治療藥物最初是以癌癥治療為目標來研制的,而今天,科學家們正在將一個已獲批準的艾滋病病毒(HIV)藥物作為抗癌藥物進行人體臨床試驗。
據最新出版的美國《科學》雜志報道,由美國癌癥研究所腫瘤醫學專家菲利普·丹尼斯領導的研究小組發現:目前用于抑制HIV蛋白酶體的藥也能對付癌癥,這一最新的研究成果發表在9月1日出版的《臨床癌癥研究》期刊上。
丹尼斯和同事在論文中指出,試管試驗和老鼠試驗表明,3種HIV藥物都能顯著降低6種癌細胞的生長速度,并提高細胞的死亡。
其中一種名為奈非那韋(nelfinavir)的HIV藥物效果最好,丹尼斯已經啟動了對奈非那韋的臨床試驗,他說:“最令人驚訝的是我們只用了一年半的時間就從預臨床研究進入臨床研究。”
丹尼斯指出,在進入人體試驗之前,制藥公司通常要花5到10年的時間和大約10億美元來試驗一種有希望的化合物,但是,對一種已獲批準的藥物進行“重新配置”則可利用這種藥物已有的眾多毒性和劑量數據,從而節約了大量的時間和財力。
科學家認為,像HIV這樣的病毒之所以能夠免遭人體免疫系統的攻擊,其原因是它們能分解寄主細胞的垃圾處理部位——蛋白酶體。奈非那韋則是一種蛋白質降解酶抑制劑,因此,從理論上講,它也能阻止腫瘤細胞的生長。
臨床研究表明,奈非那韋對HIV感染患者的蛋白酶體有兩種毒性作用,這種毒性作用啟發了丹尼斯,他想:它們是否也能用于對付多種癌癥呢?丹尼斯的實驗室擅長對細胞信號通道Akt的研究,而Akt在許多癌癥中被激活。
科學界早有這樣的認識:Akt通道的抑制導致脂肪和葡萄糖的堆積。“我們假設,如果能夠鑒別出可排除這些毒性的藥物,那么我們就發現了好的Akt抑制劑。”他們找到了HIV蛋白酶體抑制劑,這種藥物會導致患者出現脂肪堆積和高血糖癥等癥狀。
丹尼斯和同事指出,Akt的抑制作用只能部分解釋奈非那韋的抗癌作用。丹尼斯說:“我們認為Akt的抑制不是最重要的機制。”他們發現奈非那韋能降低內質網的壓力,并引發細胞通過一種名為凋亡的機制自我毀滅。
美國賽雷拉基因公司首席醫學官、腫瘤學家塞繆爾·布魯德說:“這篇論文所描述的機理部分令人震驚,這非常有趣。”
但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的伊恩·漢普森并不認為新發現有多么出人意料。漢普森曾發現另一種艾滋病藥物——利托那韋(lopinavir)也有阻止子宮頸癌的潛力,他說,不少癌癥是因病毒感染導致的。
丹尼斯希望征召45位身患固態腫瘤、對治療沒有響應的患者。第一步,他們想確定癌癥患者對奈非那韋的耐受量是否高于目前艾滋病患者的用量。
丹尼斯說:“目前還從未在人體中試驗過奈非那韋的最大耐受劑量和毒性。”盡管使用這種藥可能導致患者出現類似HIV感染者出現的高血脂和高血糖癥狀,但丹尼斯強調這些都是可控制的狀況,換句話說,對于身患不可治愈的癌癥的患者而言,這些問題并不是最主要的。
他說:“如果我們的試驗沒有引發嚴重的骨髓抑制和威脅生命的感染,我們將非常高興。”
將一種治療藥物用于另一種疾病治療的想法和做法正在逐步實施,例如,科學家們正在測試HIV藥物是否也可用于對付SARS病毒、抗瘧疾藥物氯喹是否有抗癌癥潛能。
丹尼斯則希望能夠實施一個新計劃,將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批準的每一種藥物都用于腫瘤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