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溫州日報
資料圖片
我所在的馬里錫加索大區醫院兒科有2個門診室,這2個房間緊緊挨在一起,一個房間是我看門診的地方,另外一間就是專門給艾滋病病毒攜帶兒童看病的地方。
按照中馬兩國的協議,中國醫生不承擔給艾滋病患者看病治療的任務,但由于很多病人第一次來就診并沒有做過HIV檢查,也無法提供艾滋病陽性的證明,所以我們仍有可能接觸到艾滋病病毒攜帶者。
馬里位于非洲西部,撒哈拉沙漠以南,是艾滋病感染高發地區,其SIDA(是艾滋病法文的縮寫,英文是AIDS,差一點就是反序詞了)的感染率隨地域的不同而不同:偏北的首都巴馬科的感染率大概在10%——15%左右,越往南邊感染率越高,我所在的錫加索大概在30%左右。至于兒童SIDA的感染率現在還沒有確切的數據,不過據我觀察,門診量不低。
治療艾滋病兒童,由于有了國際援助,在這家醫院進行HIV檢測是免費的。
假如父母是艾滋病毒攜帶者,那么小孩一出生就可以做檢查并得到及時治療。但如果是大小孩都已經出現免疫功能低下的癥狀才來做檢查和治療,效果就不會太好。我也經常看到一些極度消瘦、非常虛弱的艾滋病患兒,但那種全身皮膚黏膜破潰的病例并不多見。
對于艾滋病的治療,這里也多采用聯合用藥,如齊多夫定(AZT)、拉米夫定(3TC)、茚地那韋(IDV)等等,這些藥物也是國際組織免費提供的,否則當地人根本消費不起。
不過,在馬里甚至整個非洲,國際援助的覆蓋面還是太小,錫加索算是馬里的大城市了,在一些偏僻的村莊,艾滋病患者根本就得不到及時有效的診斷和治療。
非洲大陸是飽受艾滋病病毒折磨最嚴重的地區之一,作為一名醫生,我深知艾滋病給人類帶來的危害,所以我在工作中也是比較小心謹慎的。
但是,我不愿意每次在給病人看病時帽子口罩手套穿戴得嚴嚴實實的(弄得像個防化兵似的),因為我知道普通的接觸并不能夠傳播艾滋病毒,過度的保護反而加大了醫生和病人的隔閡,要知道,對艾滋病人的理解和尊重才是對他們最大的安慰和鼓勵。
(作者系溫州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新生兒科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