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科技信息
科學與發展網 2007年10月31日報道 一項新的研究顯示,血液中艾滋病病毒(HIV)載量低的感染者比病毒載量高的感染者有潛力感染更多的人。這項研究發表在了上周(10月22日)出版的《美國科學院學報》上。
荷蘭和英國科學家分析了來自荷蘭、烏干達和贊比亞的未接受治療的HIV感染者群體的數據。他們發現病毒載量為中等程度的感染者——這是在感染HIV病毒之后和發病之前的典型的不發病階段——的預后(根據經驗預測的疾病發展情況)較好,因此在他們發病之前也就有更多的機會把病毒傳給其他人。盡管擁有更高病毒載量的感染者更具傳染性。
這組科學家做出結論說,僅僅針對擁有最高病毒載量的感染者——即便他們可能有最嚴重的感染——進行抗逆轉錄病毒治療,這種做法可能“誤入歧途”。[因為這會讓病毒進行更多傳播。
南非夸祖魯—納塔爾大學納爾遜·曼德拉醫學院的Thumbi Ndung'u說,“這項研究對公共衛生的意義令人吃驚”。
他告訴本網站說,這些結果可能導致公共衛生實踐者審視無癥狀慢性HIV感染的方式的范式轉移。“我們可能需要治療大量無癥狀HIV感染者,此前人們沒有要求他們治療。”
該研究表明HIV病毒可能已經進化到了一種在傳染性和毒力之間的理想平衡,確保被感染者在生存期內有最大的感染率。在未接受治療的感染者中,中等病毒載量的感染者最為常見。
該研究的作者之一、英國倫敦的帝國理工學院傳染病流行病學系的William Hanage在一份新聞稿中說:“在實際情況中最常見的病毒載量恰恰也能確保病毒在殺死宿主之前盡可能地傳播,這確實非常驚人。”這組科學家正在驗證這種理論。
Ndung'u還說,目前的研究很可能讓科學家重新提起對病毒適應度、毒力、進化以及病毒適應流行擴散等領域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