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召開的第七屆全國病毒學學術研討會上,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首席專家邵一鳴教授指出,阻礙國內外科技界多年的艾滋病防治重大科學問題依然沒有解決:一是艾滋病毒(HIV)的自然感染不能產生保護性免疫;二是HIV呈整合型感染,病毒成為人細胞染色體的一部分,難以清除,抗病毒治療必須持續終生,從而導致治療相關的一系列問題發生;三是HIV感染長期靜默不易察覺,從感染到出現臨床癥狀平均需要七八年,對個體和群體的早期診斷都很困難。
邵一鳴指出,過去26年中,世界各國對艾滋病防治資金投入成倍增長,使得艾滋病防治的科學研究取得了很多成就,其中抗病毒藥物的研究進展最為顯著,使得艾滋病從致死性疾病變為慢性可控制性疾病。然而,控制艾滋病流行的目標還遠遠沒有實現。原因在于艾滋病病毒具有自身特點。至今為止,科學界依然對HIV感染后不能產生有效保護免疫的原因知之甚少,因而特異性預防手段——艾滋病疫苗研究面臨空前的科學挑戰。盡管目前開展了100多項臨床試驗,但已經完成的Ⅲ期臨床試驗均以失敗而告終。為扭轉這種不利局面,國際上出現艾滋病疫苗聯合攻關的新潮。
邵一鳴指出,目前我國的科學技術水平還不能滿足艾滋病防治的需要,研究項目過小,創新少,隊伍力量分散,沒有形成合力。在類似疫苗的項目中,上游研究缺乏產業鏈支持,技術或產品轉化乏力。
要改變這一狀況需要制定長遠的科技規劃,加強資源整合。
來源:健康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