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浪網—南方日報
明天是世界艾滋病日。
昨天和今天,本報以“艾滋媽媽”產子的悲與喜,連續推出了關注艾滋病的特別報道。在近距離接觸、真實記錄一個“艾滋媽媽”產子全程的同時,也描述了社會對這個敏感問題的爭議和擔憂。
誠如本報記者所言,“艾滋”和“媽媽”,構成了一對殘忍的詞語組合。但是,這卻是當下和今后我們必須面對的詞語組合。
“艾滋媽媽”產子,究竟該還是不該,不是一個非此即彼能夠回答的簡單問題。本報的報道推出之后,引來網友的熱議,各持己見,莫衷一是,就很能說明問題。
生?艾滋孕婦自然分娩的母嬰傳播概率在30%以上,而被感染的艾滋兒童一般活不過10歲。在世界范圍內,每天感染艾滋病毒的大約1500名兒童中,大部分是在母親懷孕和分娩時被感染的。
不生?艾滋孕婦也有當母親的權利。毫無疑問,生命一旦降生,他就同時超越了家庭范疇而從屬于社會。倘若人們對艾滋病條件反射般地恐懼,在這些兒童的成長過程中,面臨的就可能是孤獨、冷眼、嘲笑、歧視。
那么,艾滋孕婦在今天的艱難抉擇,與其說是一個家庭必須面對的問題,還不如說是整個社會必須面對的問題。
眾所周知,艾滋病的出現不過只有區區20多年的歷史,但是其勢洶洶,早已經發展成為威脅人類健康的頭號公敵。
去年的一個數據說,全世界每8秒鐘就有一個人感染艾滋病毒,每天有8000人死于艾滋病,且發病人數每年都在呈現上升趨勢。
正因其高危,不少人談艾色變。但是,面對來勢洶洶的艾滋惡魔,社會不需要旁觀者,每一個公民都應該拿出自己的責任心來與艾滋病作斗爭。
今年世界艾滋病日的宣傳主題仍然是“遏制艾滋,履行承諾”,強調在全社會進一步營造防治艾滋病的氛圍。
在某種意義上,艾滋病毒攜帶者是個可能被人們刻意遺忘的群落,我們所最該拿出、也能夠拿出的實際行動,就是把對他們的視線拉近,改變對艾滋病的偏見及錯誤認識,給艾滋病毒感染者和患者應有的關心和關愛。
設身處地地想一想,艾滋病毒感染者對現實一定是充滿恐懼感的。因為,沒有人愿意被排擠出社會大家庭。他們已經遭受身心的不幸,如果社會再不對他們采取寬容、接納的態度,他們只能會選擇隱瞞自己的病情,從而客觀上造成更大的社會危害。
誠如專家所言,“我們怕她們,她們怕我們怕她們,只好隱瞞,這其實更可怕”。試想,如果艾滋孕婦向醫院隱瞞身患艾滋病的事實,勢必就會危害到社會公共安全,對醫務人員、對同病房的產婦、對新生兒等等都構成很大的威脅。
這里面,艾滋病感染者和患者的道德自律僅僅是問題的一個方面,如果讓更多的人了解艾滋病,首先消除自己的懼怕心理,然后使感染者和患者的生存環境得到改善,消除他們的懼怕心理,可能就會呈現出積極配合的另一個方面。
我們欣喜地看到,近些年來,社會觀念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從勸艾滋孕婦流產到讓她們自己選擇,從拒絕艾滋孕婦到設立專業門診,無疑都標志著一種進步。
2003年12月1日,溫家寶總理與艾滋病人親切握手,成為第一個與艾滋病病人握手的中國高層領導人。
胡錦濤總書記也多次強調,全社會都要對艾滋病患者充滿愛心,堅決消除各種歧視和隔閡,廣泛開展多種形式的關懷救助活動,伸出援助之手,使每一個艾滋病患者都感受到社會主義大家庭的溫暖。
所有這些,無疑都在釋放著以人為本理念的厚重情誼,預示著中國政府以更加開放、負責的精神正視各種嚴峻的社會問題。也正是因此,無論艾滋病日是否來臨,我們都應該努力不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