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為了避孕才用安全套“在校談戀愛是正常的事,不小心懷孕是偶有的事。”這是在記者的采訪過程中,一名16歲的高中女生說的話。不過,這名女生對記者說,她自己是絕對還沒有過性行為的。而在記者對其他學生的采訪中,有近半學生表示可以接受婚前性行為,并說“這很正常,但不要被家長和老師知道”。只是在關于“是否有過性經歷”的問題面前,大部分中學生否認或拒絕回答。
而當記者提起艾滋病的時候,所有的學生都表示知道。至于安全套,在學生中得到的答案幾乎是一樣的:“安全套就是避孕套,主要是為了避孕才會用。”有極少數的高年級學生隱隱知道安全套可以預防性傳染疾病的傳播,不過也只是“聽說過”。因為,沒有人會明確告訴他們這一點,關于這方面的知識,他們都是通過網絡或書籍得來的。而且,對這方面知識的掌握,男生明顯比女生豐富一些。
在對幾所大學學生的采訪中,更多的學生認為,自己已經成年,只要兩情相悅,有性行為也是理所當然的事情。至于如何保護自己不受性傳播疾病的傳染,他們認為“只要保持惟一的兩性關系”就可以了,即使用安全套也只是為了避孕而已。
采訪中,不少學生表示,他們對性的各種知識充滿了好奇,希望能夠了解。但是,他們現在的了解多數只能是偷偷摸摸地看書。有學生認為,與其這樣,還不如有老師明明白白地講出來。
老師:“性”話由家長說更好
有專家指出,省內長期以來對學生的健康性行為教育和艾滋病相關知識的宣傳教育一直偏少,這直接導致了學生對于性的各種知識的不了解。現在,加強對學生性觀念的正確引導,防止學生成為新的艾滋病高發群體,是當務之急的事情。
記者在對延安中學、福州二中及福州一中等學校了解中發現,對于性知識的教育也僅為生理衛生課程中所提到的些許。至于相關的教育,學校表示有討論過,但沒有真正實施。延安中學校長王金石在采訪中提到,不少學生雖然表示接受婚前性行為,但并不代表他一定會做,真正做的,也只有個別學生。對于在學校大張旗鼓地開展“性教育課程”,他認為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會造成負面影響。他擔心,將“性”擺到課堂上講,會不會讓本來就處在青春萌動期的學生們有了萌發的念頭?考慮到中國的實情,對于性教育,是不是由家庭來承擔更為妥當?家長可以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將該成為“隱私”的問題在家庭內部有針對性地解決。
這種“家庭內部消化”的觀點,不少老師是比較贊同的。
家長:“安全套”難以啟齒
“如果你的孩子已經長大,你會不會主動教他:如果有發生非婚內性行為,那么請一定記得用安全套?”這個問題成為記者在采訪家庭對孩子性教育程度的開場白,結果,事實證明這依舊是個敏感的話題。
記者昨日在對福州十幾位已婚人士的隨機調查中發現,大部分父母表示沒考慮過這個問題,半數的高知家庭表示會選擇合適的方式,對孩子進行性安全教育,但如何開口去談這些問題還真是件難事。
“父母將安全套作為孩子的成人禮物來贈送,是在美國影片中才有的鏡頭。我們目前還沒有考慮過這個問題。”大部分的父母都比較贊同林先生的想法。因為他們雖然有考慮過孩子這方面的問題,特別是有女兒的家庭,但也只是怕孩子受到性侵犯,因此對孩子強調的都是“保護自己要從小處做起,要潔身自好,在性問題上不能隨便,對男女關系尤其要慎重”。對于安全性行為的問題,似乎有贊同孩子婚前性行為之意,因此不提也罷,還是讓孩子生活在真空中更安全。
不過也有少數家長認為,對孩子的性教育應該主動。“其實現在通過電視、報紙、網絡等媒介獲取知識,現在的孩子越來越早熟、越來越自主。”從事醫學工作的黃女士非常注重對孩子性安全的教育,在孩子10歲左右的時候就有意識地將一些相關書籍放在家里的顯著位置,并進行適當的交流。她認為,現代社會也再不像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父母所教育的“這個不許、那個不許”就可以起效,也不是遇到問題父母隨便找個理由就可以搪塞過去的,這很容易讓他們產生逆反心理。但有一些事情是家長所控制不了的,還是應該教會孩子自我保護的方法。
專家:教學生學會使用安全套
顏蘋蘋主任告訴記者,保持對性伴侶的忠貞以及正確使用安全套是可以避免感染的。“世界艾滋病日”所倡導的“相互關愛、共享生命”并非僅指向艾滋病人,更重要的是要保護更多沒有被感染的人。除了給艾滋病患者更多的關愛之外,每個人都要學會自我保護的方式。
隨著社會的進步,不斷全面、先進的信息交流,越來越多的青少年接受并認可婚前性行為,加上學校教育中對性教育的忽視,無疑加大了性傳播疾病的發生率。不久前,監測人員就檢測出了兩名大學生艾滋病病毒抗體呈陽性。
如何在新生代、青年人中普及艾滋病的預防知識、提高并且真正落實自我保護的意識?可這并不是僅僅靠高中及大學教育中粗略提到的一些知識能解決的,因為并非所有的人都能接受到高等、全面的教育。如果有可能最好把這種教育從小學開展普及。
而面對越來越多青年學生對婚前性行為的默認,除了教育他們從道德角度上盡量避免之外,還要教會他們認識一定要懂得學會使用安全套的必要性,這個問題已成為發展中社會家長們不可回避的一項內容。而這些也并不是僅僅靠學校與社會媒體的傳播,更需要的是孩子家長的正確引導。
來源: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