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三明在線
沈陽晚報12月24日報道 疑自己被傳染上艾滋病,一名男子每天往返于各大醫院,反復做各項檢查。面對一項項否定的檢查結果,參照自身種種疑似癥狀,他不斷與醫生發生爭執。
短短兩個月內,這名男子相繼做了23次檢查,12月23日,心理專家解開了其中的謎團:他患的是“疑病癥”,屬于一種心理疾病!
經常發低燒
大劉今年37歲,是一家公司職員。去年,他赴國外公差,經受不住燈紅酒綠的環境誘惑,與一名外國女子有了一次性接觸。
今年夏天,他無緣無故發起低燒,去醫院檢查卻查不出病因。偶然機會,他從媒體讀到一篇有關艾滋病的報道,其中“艾滋病人經常發低燒”一條引起他的注意。
“難道是那一次艷遇,自己被傳染上艾滋病毒?”他腦子里胡思亂想,徹夜失眠。次日一早,他感覺全身酸疼,用體溫計測量,結果體溫達37.1℃!于是,他趕緊趕到一家大醫院,主動要求做艾滋病毒(HIV)檢測。很快,結果出來了:HIV呈陰性。醫生告訴他:“不是艾滋病!”
做23次檢查
大劉心想,醫生是不是檢測錯了?于是,他偷偷跑到書店,翻找有關艾滋病的醫學書籍,并將相關病癥一一記錄下來。
不久,他發現自己經常性地發低燒,半夜有盜汗現象,沒有食欲,體重下降。這些癥狀,都與艾滋病患者癥狀相似。對號入座后,他內心經歷著痛苦的煎熬,還生怕家人及周圍同事知道,白天工作心不在焉,夜晚失眠。
大劉又趕到一家權威醫院,做了細致的全身檢查。結果顯示:一切正常! “不行!這家醫院可能沒查準,我去別的醫院再查查!”
就這樣,兩個月內,他相繼跑了10余家醫院,先后做了23次檢查,結果均屬正常。但仍不能消除大劉的疑慮。他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在看病上,班不上了,與家人關系緊張。認為醫生沒檢查出他的“病”,不斷與醫生發生糾紛。
原是“疑病癥”
“他患的是典型的‘疑病癥’!屬于一種心理疾病。”當日,沈陽市精衛心理培訓學校心理專家都弘診斷說。
都弘解釋,“疑病癥”又稱“疑病性神經癥”。患者對自身的健康狀況或身體的某一部分功能過分關注,懷疑患了某種疾病,醫生對疾病的解釋或客觀檢查不能消除患者的疑慮。
這類患者常有性格缺陷如:固執、謹小慎微,要求十全十美,反復思考等。患者對自己身體的變化特別警覺,身體功能任何微小變動如心跳加快、腹脹等都會引起患者注意,夸大或曲解成嚴重疾病的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