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網易—北京商報
臍血庫不能捂在“公益”的蓋子里
為嬰兒保存臍帶血到底有沒有意義?上海臍血庫事件,讓“生命銀行”一腳踏進商業騙局的爛泥,總以公益面目示人的臍血庫再次遭遇誠信危機。
據《南方周末》昨日報道,在上海臍血庫自體保存的2000余份臍血中,有200余份沒有通過細菌檢測,而這些已遭遇污染、毫無保存價值的樣本照樣被存進了臍血庫、收取了保存款。一位專門負責在儲存協議上“簽字合格”的技術主管表示,自己經??床坏皆蓟瀱危霞壍拿钍恰白屇愫災憔秃灐?。
替嬰兒存臍帶血已經火了好些年,為了用臍帶血中的造血干細胞治療孩子萬一遭遇的疾?。ㄖ饕前籽。?,父母們爭先恐后地掏錢。但他們得到的信息通常只有兩點:一、存了臍帶血將來能救命;二、臍血庫屬慈善性、公益性。
但事實上,白血病的發病率通常為十萬分之三,而用臍帶血還需承擔血量太少(只夠治療兒童)、活性太差(現有技術未必能保存十年、八年)、基因缺陷(難以自救、移植后復發)等等風險。
最關鍵的是,由于國家財政投入有限,目前國內10家臍血庫,除廣州庫由政府全額撥款、只接受捐贈外,其他均以“公私合營”、社會資金入股或控股的方式運轉。
雖然名義上的架構多是一個“公共庫”,一個“自體庫”(公共庫接受公眾臍帶血捐贈,免費保存,支持公用;自體庫收費保存,僅為自用)。但實際上,付費自存臍帶血才是臍血庫的贏利之源。
既然臍血庫抓住了贏利點,如下情況就變得常見:自存臍帶血與賣奶粉、賣保險等業務一起涌進醫院,推銷人員對“公共庫”避而不談,對“自體庫”大肆渲染;不管臍帶血量多量少、活性如何,一律提供最長保存時限(18年/20年)、鼓勵一次性付款;無論樣本能否通過細菌檢驗(通常有10%不合格),全部入庫、照樣收錢。
如此這般,家長們以防萬一的努力變得很懸,而原來期待的臍血庫以“自體庫”盈余補“公共庫”不足的想法更成了空談。
如果說,臍血庫經營的是“基因保險”,那風險并不難算。高估發病率為十萬分之五,低估一份臍帶血自存收費為1.5萬元(多為1. 6萬至2萬元),那每兩萬份樣本自存收費為3億元,而患者只有一個,就算這份樣本出了麻煩,失效、丟失甚至入庫前就已被細菌感染,賠償才有多少錢?而樣本一旦從凍庫取出就會遭到破壞,即只要不用,樣本一旦入庫就進入了監督真空地帶,那入庫報告怎能由臍血庫自己說了算?
正因為臍血庫一本萬利、缺少風險,其中的商業運作也已明明白白,所以就不能再以公益之名代為遮掩,而亟須引入第三方概念:首先由主管部門進行成本核算,進行社會公示并征詢意見;其次由第三方如醫院進行臍帶血活性及細菌檢驗,出具報告、風險共擔;最后,一旦出現污染樣本入庫、樣本失效等惡劣事件,立即處以懲罰性罰款。
說到底,可恨的不是臍血庫牟利,而是牟利將服務變成了暴利甚至騙局。“公私合營”下的公益外衣更寒了公眾的心。
與此同時,為了眼前利益而制造的“自用”壁壘實際上是讓所有家庭各自為戰,挽救1條生命要投入3億元,極大地浪費了社會資源。而在利益驅動下,國家財政投入建立“公共庫”,捐獻者優先使用、優惠移植等治本措施反而離我們越來越遠。 (本文來源:北京商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