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湖南經濟網
沒有縫隙的愛 蔣雯麗和艾滋患者的親密故事
新華網北京1月12日電(記者 葛素表)“每一次參加與艾滋病宣傳有關的活動,我都要騰出時間參加,面對艾滋病人、艾滋病致孤兒童,我情不自禁地說出從心里流淌出來、被愛浸泡了很久很久的話,關愛他們、保護他們、擁抱他們,伸出我們的手--真心真意。 ”
從2002年一次偶然的機會開始,蔣雯麗當“防治艾滋病義務宣傳員”至今已有6個年頭。從最開始擁抱艾滋病人時膽戰心驚到后來和艾滋病感染者一同吃飯,蔣雯麗走近了他們。她看到很多人、很多家庭因艾滋病而遭受到不幸,也了解到我國艾滋病嚴峻的現狀。
“他的身子格外輕眼神卻格外重”
2002年,蔣雯麗接到她平生第一個邀請其參加公益事業的電話,衛生部邀請她當預防艾滋病義務宣傳員,內容是要拍擁抱一位艾滋病患兒的公益廣告。
回憶起當時的情景,蔣雯麗仍記憶猶新:“艾滋病!外表上,我沒有絲毫猶豫,我說"我愿意",其實心里卻像地震了一樣--艾滋病啊!”
雖然那時她對艾滋病知道得不多,但還是進了攝影棚,站在她面前的是一個七歲的孩子,孩子的爸爸媽媽在不知道感染了艾滋病的情況下生了他,但他對殘酷的命運毫不知情。
“我本能地伸出手,把他單薄的身子擁進懷里,他的身子格外輕眼神卻格外重。擁抱著這個孩子,感覺從陌生到親切,察覺不到鎂光燈的閃爍,只有真誠地將自己的同情全部地傳遞給他。”
這是蔣雯麗第一次參與艾滋病的防治宣傳工作,宣傳的目的是要讓人們知道,擁抱是不會傳染艾滋病的。
“看到照片的時候,我都不敢相信那就是自己。”蔣雯麗說。她的朋友、熱心觀眾也受到感染:“雯麗,你的擁抱讓我們明白了好多從來沒有想過的事。”蔣雯麗沒有想到一個簡單的擁抱,就能產生這么大的影響。
帶艾滋病致孤兒童回家
小武是個12歲的男孩,長得很結實。他沒有艾滋病,也沒有感染上艾滋病病毒。他的父母卻因感染艾滋病先后去世,他就成了艾滋病致孤兒童。
蔣雯麗帶他到北京天文館,這是小武第一次知道地球和宇宙。他的鞋子斷了,用膠帶粘在一起,蔣雯麗給他買了雙新鞋子。
晚上,蔣雯麗又領他回到家里吃飯,小武在自己家里從來沒有吃過菜,面對桌上豐盛的菜肴,他竟然不知道從何下口,一直在滿足地吃著米飯,蔣雯麗讓他吃點菜,他卻說:“家里只有飯吃,沒有菜。”
從小武身上,蔣雯麗看到艾滋病致孤兒童生活的窘迫。“艾滋孤兒,在社會上可能更容易遭受歧視和羞辱。由于年幼或未成年,他們經濟上更依賴他人。所以救助艾滋孤兒,為他們獻出愛心,是全社會的責任。孩子未成年,正需要在學校讀書,也需要社會的認可和關愛,繼續學習,增長知識,使他們長大以后用勤勞的雙手擺脫貧困。”
“她像一道陽光照亮了我”
通過這幾年參加宣傳預防艾滋病活動,蔣雯麗說,她不僅獲得了很多知識,還得到了一份特別的感動。
在一次國際艾滋病大會上,蔣雯麗認識了一位勇敢的感染艾滋病病毒的中國女性,“她像一道陽光,照亮了我”。這位女性感染者名叫夏淑清,她站到國際艾滋病大會上向世界宣告:克服困難,坦然面對人生。
在蔣雯麗與這個特殊群體的接觸中,她深刻感受到他們的不幸,社會家庭對他們的拋棄是最使他們痛苦的,“在我越來越多地接觸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后,我越能體會到他們在遭受感染后巨大的心理負擔。”
蔣雯麗說,“他們希望獲得治療,更希望他們周圍的人不要以異樣的眼光看他們。他們迫切需要的是社會的關愛和可以負擔得起的治療。”
蔣雯麗告訴記者,夏淑清主辦了提供關愛的互助小組“強健俱樂部”,幫助很多艾滋病人,走出陰霾,面對人生。“這位農村的大嫂真是一位了不起的女性。希望大家都能認識她,幫助她,進而消除對艾滋病病人的歧視。”
“我的夢想是在中國開一間慈善小屋”
“做預防艾滋病宣傳員是出于一個簡單的"好"的愿望,做起來卻發現又是另一片天地,這里的故事更悲壯、更驚心,更能讓你感到人存在的價值。”
6年來,蔣雯麗看了很多有關艾滋病的書籍、資料,也走過了很多地方,了解其他國家的防治艾滋病的方法。
除了參加公益活動,她總是希望能為這個特殊群體做更多的事。她將宣傳防治艾滋病工作中的點滴感受和汲取到的各種知識匯編成書--《雯麗談艾滋》,這是她的第一本書,她希望通過這本書能讓更多的人了解這個特殊群體,消除社會對他們的歧視。
在英國,她看到為艾滋病人籌款的慈善小屋,居民將家里不用的東西送到店里,來買的人,以很高的價格買下,收入捐獻給艾滋病的慈善機構。
回國后,她也曾嘗試開這樣一間慈善小屋,雖然沒有成功,但她并沒放棄這個夢想。“總有一天,我會在中國的某個地方,營造這個小小的夢想,慈善小屋里,放著很多記載著千家萬戶故事的物品,再編成一個新的故事,走進一個新的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