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世界上許多艾滋病疫苗研發者遭受重挫之時,中國科學家研發艾滋病疫苗的熱情并沒受到影響,并將發達國家的失敗結果作為啟動研發新疫苗的參考。
2007年12月2~6日,中國醫學科學院、國際艾滋病疫苗行動組織聯合召開中國艾滋病疫苗網絡會議暨艾滋病疫苗最新進展及社區顧問委員會會議,各路艾滋病疫苗研發團隊聚首廣西桂林,報告艾滋病疫苗研發新進展,研討疫苗研究相關配套環境建設。在此次會議上,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中國藥品生物制品檢定所、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中國醫學科學院、香港大學、北京協和醫院等分別展示了所進行的艾滋病疫苗研究進展。
據了解,目前我國已有10多個課題組正在從事艾滋病疫苗的研究,兩種疫苗已進入到臨床觀察階段。其中在廣西完成Ⅰ期臨床觀察的疫苗已經獲得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進入Ⅱ期臨床觀察的批準,現正在積極進行相關的準備工作。之前,中國首個由國家正式批準的艾滋病疫苗(核酸疫苗與重組痘苗聯合使用)研究項目,在吉林省已經進入Ⅱ期臨床研究。
據專家介紹,吉林省研制的艾滋病疫苗,選擇的抗原基因來源于中國流行的艾滋病病毒株,適用于中國艾滋病人群。而Ⅰ期臨床試驗的完成,標志著中國在這一研究領域已與國際同步。從上世紀90年代起,中國已經開始立項研制艾滋病疫苗,有多家科研機構介入了這項研究。
中國醫學科學院艾滋病研究中心主任張林琦博士稱,艾滋病疫苗的研制面臨著史無前例的科學挑戰。一個被寄予厚望的疫苗失敗了,無疑是一負面事件。但它對于啟動研發新疫苗有很好的參考作用。目前國內部分課題組正在進行的艾滋病疫苗研究與失敗的疫苗策略相近。由此提示,沿著這條路行不通,要緊急剎車,調整創建新的疫苗策略。
據專家介紹,盡管科學上的難題仍然是研發艾滋病疫苗的最大障礙,但國際無數例證顯示,社會環境因素對于研發艾滋病疫苗影響巨大。除了良好的政策環境支持,疫苗臨床觀察現場管理的規范化、社會倫理道德觀遵循程度、社區艾滋病預防與治療服務質量、社會公眾參與意識等,都直接影響艾滋病疫苗研發的進程。2004年7月,中國醫學科學院艾滋病研究中心與國際艾滋病疫苗行動組織簽約合作,共同致力于在中國創建艾滋病疫苗研究最佳社會環境。
艾滋病疫苗臨床觀察研究具有一整套國際規范化程序,僅從觀察人數看,Ⅰ期臨床觀察需要數十名低危人群的志愿者參與;Ⅱ期臨床觀察需要數百名志愿者參與,其中包括低危人群和高危人群;Ⅲ期臨床觀察所需要的志愿者則增加到數千名。因此,專家建議,國家有關部門應該積極培育艾滋病疫苗臨床觀察研究現場。科學家與全社會攜手,共同攻克艾滋病疫苗研發難題。
來源:醫藥經濟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