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社會上流傳的捐獻造血干細胞會給人體帶來傷害的傳聞,省紅十字會有關專家表示,作為一項醫學科學技術,造血干細胞移植經過長期的科學研究和臨床觀察,不會給捐獻者身體造成任何危害,捐獻者只需要付出愛心和一些勇氣,就能讓生命因為自己的奉獻而美麗。
10克造血干細胞救一命
一些人體造血系統及免疫系統的嚴重疾病,如白血病(俗稱血癌)、惡性貧血、淋巴瘤、地中海貧血等。志愿捐獻造血干細胞是挽救白血病和相關疾病患者的生命,是造福社會的人道主義善舉。據介紹,我國等待造血干細胞移植的患者有100多萬,僅白血病患者每年新增4萬人以上,其中很大一部分患者是正值花季的青少年,需要通過移植造血干細胞來救治,他們每天都在生死線上期盼、等待著配型成功的幸運。在甘肅,白血病患者占總人口的十萬分之四,大約有1000至2000人左右。
據省血液中心副主任張支鳳介紹,正常人的造血干細胞通過靜脈輸注到患者體內,重建患者的造血功能和免疫功能,達到治療某些疾病的目的,這個過程被稱為造血干細胞移植。造血干細胞是能自我更新、有較強分化發育和再生能力、可以產生各種類型血細胞的一類細胞。一個成年人的骨髓重量是3000克,從捐獻者外周血中采集50毫升左右造血干細胞混懸液約相當于捐獻10克造血干細胞,就能挽救一名白血病患者的生命。
外周血采集造血不傷人
許多人也許會提出這樣的問題:從外周血采集造血干細胞,對捐獻者有危險嗎?對此,省紅十字會專職副會長李玉堂解釋說,2006年,甘肅中醫學院學生張雯娟成功向一名白血病患者捐獻造血干細胞,開創了我省捐獻造血干細胞的先河。根據對張雯娟的跟蹤隨訪,至今沒有發現通過外周血采集造血干細胞對她產生任何不可逆的傷害。據介紹,造血干細胞在采集完成后,有一些輕微疼痛感和不適,可以在3至5天內逐漸消失,所用的器材都經嚴格消毒并一次性使用,可確保捐獻者安全。
人體內的造血干細胞具有很強的再生能力,十分之一造血干細胞就可以承擔人體正常的造血功能。正常情況下人體各種血細胞每天都在不斷新陳代謝,進行著生成、衰老、代謝的循環往復,失血或捐獻造血干細胞后,可刺激骨髓加速造血,捐獻造血干細胞1至2周內,血液中的各種血細胞就能恢復到原來的水平。
多重因素阻礙成功捐獻
中國造血干細胞捐獻者資料庫(中華骨髓庫)甘肅分庫,于2002年底經省政府批準組建。2007年,又有3131人加入了志愿捐獻造血干細胞的行列,全省造血干細胞志愿捐獻者累計6500人。
關于志愿者同患者配型成功,但卻未能實現最終捐獻的原因,省紅十字會賑濟救護處處長閻曦曉告訴記者,甘肅分庫自成立以來,共有4000余名志愿者的造血干細胞資料錄入造血干細胞資料庫,其中80%的志愿者為大學生。關于配型成功卻未能實現成功捐獻的原因,閻曦曉這樣介紹:“原因有三,一是患者病情出現惡化,突然死亡;二是患者雖經過一段時間的恢復治療,將其體內的造血系統清理,但沒有達到最佳狀態,也不適宜移植;三是患者自身經濟狀況較差,缺乏手術和治療經費,只能選擇放棄。”
來源:蘭州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