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一,江西吉安人彭輝林有生以來第一次獻了血。彭輝林是一家乳業機械公司駐金華辦事處的機修工,因為要值班不能回家過年,正月初一那天他逛街看到采血車就走了上去。
金華血站的站長助理嚴振有說,今年春節期間來獻血的外來務工者明顯比往年多。
“游敬銅,湖南;徐志財,安徽;董承寬,河南;張麥,四川……”老嚴讀著一個個名字,語氣里滿是敬佩。他說,這些人都衣著樸素,一寫地址都是某某鄉某某村的,一問都是在金華工作的外來務工者。他們往往是一個人逛街,看到采血車就走上來獻血,大部分都是第一次獻,有些甚至不知道獻血是怎么個流程。
今年春節,外來務工者成了獻血的生力軍。有關人士說,平時也有不少外來務工者到采血車上獻血,占總獻血人群的比例正逐年提高。溫州中心血站統計,今年從大年初三到初七,在溫州無償獻血的人共有214人,其中外來務工者占62%。金華到正月初六為止,無償獻血的外來務工者達到了25人,約占這一時期獻血人數的1/4。而寧波,這幾天的200多名獻血者中,外來務工者就占了一半。
安徽民工孫山偉從第一次暈倒到每月堅持獻血
孫山偉,一位28歲的安徽小伙,自從2005年初來到溫州打工后,他已經在這個城市的血站無償獻血10余次。昨天,孫山偉向記者談起了他的獻血經歷和原因,從開始時一獻血就暈倒,到現在每個月都自愿前往溫州中心血站無償獻血,孫山偉始終堅持著一個信念,自己是可以用獻血的方式來幫助這個城市里有需要的人們。
孫山偉告訴記者,自己初到溫州時,有一位工友就是意外受傷后,因為沒有及時配到合適的血型,永遠離開了人世。“如果那次這位工友有足夠的輸血,或許現在他還和我們一樣開心地生活著,從那時候起我就覺得應該盡自己的一份力,或許我的一點血就能挽回一條生命。”
抱著這樣的想法,孫山偉有了自己的第一次獻血經歷。已經過去了兩年多的時間,孫山偉卻清晰地記得那一次的情景,他有些不好意思地說:“那是2005年的10月2日,在溫州中山公園那里的一輛獻血車上,我記得太清楚了,估計一輩子也忘不了那一天,說出來也不怕難為情,就在那次獻血的時候我竟然暈倒了。”可能當時因為過于緊張,看著自己的血從針管中被抽走,還不到100CC,孫山偉就當場暈了過去。
“大概暈了有十幾分鐘吧,把現場的人也嚇了一大跳,獻血也只能半途而廢,我覺得挺不好意思的。”孫山偉回憶著當時的情況說。去年6月,孫山偉工作的日用品銷售公司組織全體員工無償獻血,在同事們的鼓勵下,孫山偉又鼓起勇氣,走進了溫州中心血站,“我對自己說,你是一個年輕小伙子,一定可以的。就這樣我深呼了幾口氣,便讓工作人員開始抽血,很順利,沒什么感覺就抽了300CC的血,我想當初暈倒肯定是自己過分緊張的緣故。”
“我的血是AB型,聽說現在血站很缺這樣的血型,所以自從那次克服了獻血的心理障礙后,我每個月都會去血站獻血。”孫山偉為自己能夠經常獻血,不禁開心地笑出聲來。
每一次,孫山偉都要獻250~300CC的血,也從來沒有得到任何補償,可他從來沒有一句怨言,孫山偉說:“現在我發現獻血對身體還有好處呢,以前坐的時間一長,站起來我就會頭暈,自從堅持獻血開始,現在我這頭暈的病再沒犯過。”
今年大年初三,孫山偉又接到了血站的電話,有一位病人急需輸血。放下電話,二話不說,孫山偉就從家里趕到了中心血站。
湖南民工李立新4年獻血14800毫升
由于年前暴雪阻礙,在寧波鎮海區打工的湖南人李立新一家在今年選擇了留下過年。2月3日,他義務獻血,大年初二,他又帶著兒子來獻血。這個年對他而言,不僅僅是真正融入寧波這個城市,還意味著用自己的行動來回報社會對他的關愛。
記者從寧波市中心血站了解到,李立新近4年來的獻血記錄已經達到17次,共獻出14800毫升。“大年初二,他帶著老婆和24歲的兒子一起來到血站,他老婆因為身體關系不能獻血,但他兒子也已經是第二次獻血了。”寧波市中心血站負責人告訴記者。
作為一家商務酒店的電器維修工,李立新的語氣里滿是對寧波這個城市的感恩。李立新在2003年來到寧波時,一無所有。“我剛來寧波時,連房租都交不起,那時候我的房東就對我說,沒錢就先欠著好了,以后有了再交。”李立新說,“后來我拿到工資了,要補交給他,但是他不肯收,說這是過去的事了,不要記在心上。”李立新說,在寧波有很多關心他的人,很多朋友在他困難時,都主動提出支援他生活費,雖然他并沒有拿下那些錢,但心里的感動是真實的。
“我上世紀90年代在老家時獻過一次血,那時候很害怕,以為獻血對身體不好。但到了寧波以后,看見了一些宣傳,才知道對身體是沒害的,記得第一次獻血是2004年3月吧,在天一廣場看見了采血車,當時我就上去問了醫生,馬上就決定獻血了。”李立新說,“說實話,曾經幫助過我的人都比我條件好,物質上我也回報不了他們,獻血也算是我對這個城市的一點小小感激吧。能幫到很多有需要的人就很高興了。”
新聞鏈接
越來越多民工加盟公益行動
“新一代的民工文化水平提高了,收入也相對增加。城市越來越注意到他們的重要性,對他們的關懷,也使民工增加了對社會的好感。他們不再僅僅滿足于生計,開始注重自己的精神生活,在打工生涯中,他們不僅懂得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等,還想做些對社會有意義的事情。不少民工從小受過窮,所以他們更能體會慈善事業的重要性。”安吉“滴水公益”組織的創始人“大北”(網名)這樣告訴記者。“滴水公益”組織中,實名注冊的會員有400多人,其中大概有15%的義工來自江西、安徽、河南等地。來自安徽的一位油漆工,每月收入只有1000元,但他在電視上看到很多安吉的貧困孩子沒有書讀后,自己也是貧困孩子出身的他每月愿意拿出100元資助孩子,現在他已經和一個孩子結對。
“因為我受過別人的幫助,所以我要幫助別人。”因為大雪影響,今年春節留在溫州救助站過年的小陳很開心地告訴記者,自己已經加入溫州網的義工組織,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平時下班后,我就沒什么事情了,其實有些無聊,也沒什么朋友玩。后來聽一位老鄉說加入了杭州義工聯盟,在休息天,去西湖邊撿垃圾,去聾啞學校給孩子過生日等,不僅能幫助很多人,而且也能交到很多朋友,特別是杭州的一些心善的本地人,所以我就參加了。”說起自己當初加入義工組織,來自江西的“牙牙”(網名)當時覺得參加公益活動好處很多,所以就參加了。里面的人都用網名注冊,不求名不求利,做些實實在在的好事,真的感覺自己在付出的同時,其實得到的更多,老鄉帶老鄉,她已經帶了6個老鄉去參加活動。
來源:錢江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