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江門日報
本報訊 24年前,鶴山市民嚴惠燕女士曾主動向廣州一家醫(yī)院提出捐獻身體器官,但沒有得到明確答復。近日,當她看到易女士在鶴山紅十字會的見證下表示自愿捐獻身體器官的消息(詳見本報2月26日C06《鶴山有了自愿捐獻人體器官第一人》),現已75歲的嚴惠燕老人致電本報,希望幫忙聯系鶴山紅十字會,達成自己捐獻身體器官的愿望。
兩次致信醫(yī)院未獲明確答復
家住人民路隔山村的嚴惠燕老人向記者講起了24年前的事情。
1984年5月,她從《羊城晚報》上看到了一則“廣州中山醫(yī)學院倡導死后捐獻眼角膜”的新聞報道,于是向中山醫(yī)學院眼科醫(yī)院寫了兩封信咨詢相關程序,并表示自己愿意在去世后捐獻眼角膜以及遺體,“為醫(yī)療事業(yè)、為后人做一點貢獻”。
她先后收到醫(yī)院于1984年5月23日和5月29日給出的回信,其中一封是獻眼登記卡,另外一封則是醫(yī)院方面表達對她捐獻舉動的敬意。
回信內容顯示,嚴惠燕眼睛有輕微近視,但醫(yī)院方表示其眼角膜“依然可作移植互用”,同時,“遺體其它器官也能作移植或解剖之用,正在與相關單位聯系”。
信上還說,捐獻眼球,能夠使許多盲人從黑暗中解放出來,使他們重見光明,減輕社會負擔,“雖然我國目前醫(yī)學文明還十分落后,但在像您這樣的熱心人民群眾的支持下,我們的救盲事業(yè)一定會迅速發(fā)展”。
此后20多年過去,嚴惠燕一直沒有得到院方的進一步答復。
20多年后欲圓心愿
對于捐獻意識,嚴惠燕老人說,上世紀80年代,她身邊的親友同事都顯得很保守,認為這是大逆不道或可怕的事情。“很多人聽說我愿意捐獻出自己的遺體,都認為我瘋了,但對我來說,人死后還能有點用未嘗不是好事。”她說。
沒有得到醫(yī)院進一步答復,嚴惠燕百思不得其解,她查閱了很多相關資料也沒搞明白問題出在哪里:“莫非是捐獻遺體或器官需要很嚴格的條件,而我條件不夠才使醫(yī)院方面沒有了下文?”時間一晃20多年過去了,她也只能無奈地接受現實。
最近看到鶴山易女士成功簽署自愿捐獻身體器官協議的新聞,嚴惠燕老人趕緊聯系鶴山紅十字會,但沒聯系上。她說:“我還是像20多年前一樣,希望在去世后捐獻出自己的遺體,供醫(yī)學所用。”嚴惠燕老人說,家人對她的決定都不反對,“這是我自己的事情,而且這是我的一個夢想。”她說。
對于嚴惠燕老人主動捐獻遺體一事,本報將作追蹤報道。 (本報記者 張茂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