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365.com.cn 2008-03-24 作者:普沙嶺 來源:上海青年報
“最近不要在外面吃東西!尤其是燒烤的東西,可能會染艾滋病,請轉告你關心的每個人。”最近,北京市民馮先生頻頻收到來自好友的“健康提醒”短信。就此,記者采訪了衛生部艾滋病臨床專家工作組成員、302醫院雜病科主任趙敏。趙敏說,艾滋病不會通過食物傳染,市民無須恐慌。(3月23日《北京晚報》)
相信有過馮先生這般經歷的絕不在少數,否則就不會是“頻頻”收到了,而上述這則消息的標題是“吃燒烤會感染艾滋病短信瘋傳”——“瘋傳”也是個可以想象的概念。綜合這一段時間的新聞報道,最起碼3月18日《信息時報》說,廣州有大批市民接到過這樣的短信;3月19日《重慶晚報》說,重慶有市民接到過;3月21日《海峽導報》報道說,廈門有很多市民接到了。而筆者最近大概一周里,也接到了10多個同樣的短信。
這讓人不由得想起了曾經造成巨大損失的“西瓜被人注入艾滋病血液”、“海南香蕉有毒”等同樣“言之鑿鑿”的謠言短信。如果承認“燒烤”也是個行業的話,不知道有沒有人統計過,在這最起碼持續了一周的“燒烤謠言”中,“燒烤業”損失了多少?這還不僅僅是個錢的問題,有多少人因為看到了這個短信,心中增添了不安全感,扼殺了一堆“快樂細胞”?
雖然從專家的角度說,“燒烤傳播艾滋”根本經不起推敲:“燒烤時間比較長,溫度高,病毒無法存活那么久”,但一方面,短信說得有鼻子有眼,難免讓人感到恐慌。另一方面,對于流言,普通消費者往往抱著“寧信其有,不信其無”的心態,筆者接到的朋友告誡短信中,好幾位后面都加了一句,“我也不大信,但寧可信其有,還是防備一下吧”。可見,很多人都是非常被動也非常無奈地成為“幫兇”的。
就像此前的“西瓜”、“香蕉”一樣,每一個類似謠言,都潛伏著一種公共危機,需要快速反應,讓流言盡早散去。相對而言,民眾還是很相信政府的,看到這類信息的時候,更希望盡快聽到權威部門的聲音。但遺憾的是,起碼在這次“燒烤謠言”中,有關部門反應似乎有些遲鈍——出來辟謠的是幾個城市的媒體,辟謠的方式也很相似,都是請當地醫院的傳染病專家,公信力似乎缺少了一點。更重要的是,一個個城市的媒體出來辟謠的效果非常有限,18日廣州媒體出來辟謠了,不影響在廈門一直傳播到21日,21日廈門媒體出來辟謠了,不影響在北京一直傳播到23日……
信息時代,辟謠絕不僅僅是媒體的自發行為,而應該上升為政府的職能范疇。在這樣一個全國性傳播的短信謠言面前,總是應該有人站出來說話的,但只有當政府部門出來說話的時候,全國媒體才會成為自動的“辟謠機”同時開動,謠言一日便可徹底戳破。
所以,當隨便一個人都可能利用公眾的心理,編發一條短信就可能形成“全國性影響”的話,現代化的“副產品”自然而然地向政府部門提出了挑戰:辟謠的能力、辟謠的意識,都需要相應地提高,相應部門必須果斷、主動地采取應對措施,通過信息發布,主動引導輿論,將謠言的危害降到最低點,這也是“責任政府”必然要做的事情。